-- 會員 / 註冊 --  
 帳號:
 密碼:
  | 註冊 | 忘記密碼
3/26 新書到! 3/19 新書到! 3/14 新書到! 12/12 新書到!
購書流程Q & A站務留言版客服信箱
3ds MaxMayaRhinoAfter EffectsSketchUpZBrushPainterUnity
PhotoShopAutoCadMasterCamSolidWorksCreoUGRevitNuke
C#CC++Java遊戲程式Linux嵌入式PLCFPGAMatlab
駭客資料庫搜索引擎影像處理FluentVR+ARANSYS深度學習
單晶片AVROpenGLArduinoRaspberry Pi電路設計CadenceProtel
HadoopPythonStm32CortexLabview手機程式AndroidiPhone
可查書名,作者,ISBN,3dwoo書號
詳細書籍分類

ANSYS 14.0理論解析與工程應用實例

( 簡體 字)
作者:張洪才類別:1. -> 工程繪圖與工程計算 -> ANSYS
譯者: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ANSYS 14.0理論解析與工程應用實例 3dWoo書號: 34662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缺書
NT售價: 450

出版日:1/5/2013
頁數:536
光碟數:1 (含視頻教學)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版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ISBN:9787111403371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作者序:

譯者序:

前言: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理工類高年級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學習ANSYS有限元分析軟體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結構分析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同時書中提供的大量實例還可供高級使用者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有限元方法、單元、模型的建立、網格劃分、載入、求解、後處理、線彈性靜力學分析、梁結構分析、殼結構分析、非線性分析、屈曲分析、接觸分析、裝配體分析、阻尼分析、模態分析、瞬態動力學分析、諧回應分析、譜分析、熱分析、斷裂力學分析、裂紋擴展模擬和轉子動力學分析等內容。全書圍繞ANSYS軟體的功能進行講解,並給出了大量具有工程背景的實例。
  本書配套光碟提供了共44個實例的視頻教程和ANSYS實例檔。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理工類高年級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學習ANSYS有限元分析軟體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結構分析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同時書中提供的大量實例還可供高級使用者參考。
目錄:

第1章 有限元方法與ANSYS 1
1.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1
1.2 ANSYS 14.0的新功能 1
1.2.1 接觸分析的改進 2
1.2.2 單元和非線性計算 2
1.2.3 線性動力學 3
1.2.4 材料模型與斷裂力學 3
1.3 ANSYS分析範例 4
1.3.1 範例問題描述 4
1.3.2 命令流 4
第2章 單元 6
2.1 單元插值和形函數 6
2.2 單元的形狀檢查 6
2.2.1 概述 6
2.2.2 長寬比檢查 7
2.2.3 偏差角檢查 8
2.2.4 平行偏差檢查 8
2.2.5 最大頂角檢查 9
2.2.6 雅可比比率檢查 10
2.2.7 翹曲係數檢查 12
2.3 常用單元簡介 14
2.3.1 結構品質單元 14
2.3.2 結構杆單元 15
2.3.3 結構實體單元 17
2.3.4 結構殼體單元 24
2.3.5 熱品質單元 27
2.3.6 熱杆單元 28
2.3.7 熱實體單元 31
2.3.8 熱殼體單元 36
2.3.9 梁單元 37
2.3.10 彈簧單元 40
2.4 單元的選擇流程 45
2.4.1 設置單元篩選功能表 45
2.4.2 根據模型的幾何形狀選擇 46
2.4.3 根據模型的維數選擇 47
2.4.4 選擇單元的階數 47
第3章 模型的建立 48
3.1 坐標系 48
3.1.1 坐標系簡介 48
3.1.2 坐標系定義 48
3.1.3 坐標系的啟動 51
3.2 自下向上建模 51
3.2.1 關鍵點 51
3.2.2 線 52
3.2.3 面 53
3.2.4 體 53
3.3 自上向下建模 54
3.3.1 定義面 54
3.3.2 定義體 55
3.4 建立有限元模型 56
3.4.1 節點 56
3.4.2 單元 57
3.5 導入CAD模型 59
3.6 參數化建模 60
3.6.1 參數化建模概念 60
3.6.2 使用參數 60
3.6.3 APDL中控制程式 64
3.7 布耳運算 66
3.7.1 交運算 66
3.7.2 加運算 67
3.7.3 減運算 68
3.7.4 分割運算 69
3.7.5 搭接運算 69
3.7.6 互分運算 70
3.7.7 粘接運算 71
第4章 網格劃分 72
4.1 網格劃分的指導思想 72
4.2 網格劃分工具 72
4.3 網格劃分尺寸控制 74
4.3.1 智慧網格尺寸控制 74
4.3.2 人工網格尺寸控制 76
4.3.3 裂紋尖端網格尺寸控制 79
4.4 網格劃分器 79
4.4.1 三角形表面網格劃分 80
4.4.2 四邊形表面網格劃分 80
4.4.3 四面體單元網格劃分功能 81
4.4.4 控制四面體單元的改進 81
4.5 網格劃分流程 81
4.5.1 設置單元屬性 81
4.5.2 設置單元尺寸 82
4.5.3 選擇網格劃分方法 82
4.5.4 檢查網格 84
4.5.5 修改網格 85
第5章 載入 86
5.1 載荷的概念 86
5.2 載荷步、子步和平衡反覆運算 87
5.3 跟蹤中時間的作用 87
5.4 階躍與斜坡載荷 88
5.5 定義載荷 88
5.5.1 自由度約束 89
5.5.2 對稱與反對稱約束 89
5.5.3 施加力載荷 91
5.5.4 施加表面載荷 91
5.5.5 施加體積載荷 93
5.5.6 施加慣性載荷 95
5.5.7 施加軸對稱載荷和反作用力 96
5.5.8 施加表格型載荷 97
5.5.9 施加函數型載荷 98
5.6 設置載荷步選項 100
5.6.1 通用選項 100
5.6.2 動力學分析選項 102
5.6.3 非線性選項 103
5.6.4 輸出控制 103
5.7 創建多載荷步文件 104
第6章 求解 105
6.1 選擇求解器 105
6.2 求解器的類型 105
6.2.1 疏鬆陣列直接解法求解器 105
6.2.2 預條件共軛梯度法求解器 106
6.2.3 雅可比共軛梯度法求解器 106
6.2.4 不完全喬裡斯基共軛梯度法
求解器 106
6.2.5 二次最小殘差求解器 107
6.3 在某些類型結構分析使用特殊
    求解控制 107
6.3.1 使用簡化求解功能表 107
6.3.2 使用“求解控制”對話方塊 107
6.4 獲得解答 109
6.5 求解多載荷步 109
6.5.1 使用多步求解法 109
6.5.2 使用載荷步檔法 109
第7章 後處理 111
7.1 後處理功能概述 111
7.1.1 ANSYS的後處理類型 111
7.1.2 結果檔 111
7.1.3 後處理可用的資料類型 111
7.2 通用後處理器 112
7.2.1 資料檔案選項 112
7.2.2 查看結果總匯 113
7.2.3 讀入結果 113
7.2.4 圖形顯示結果 115
7.2.5 清單顯示結果 118
7.2.6 查詢結果 119
7.2.7 輸出選項 120
7.2.8 單元表 122
7.2.9 路徑查看 126
7.2.10 載荷工況 128
7.3 時間-歷程後處理器 130
7.3.1 時間-歷程變數觀察器 130
7.3.2 進入時間-歷程後處理器 132
7.3.3 定義變數 132
7.3.4 處理變數並進行計算 133
7.3.5 變數的評價 134
7.3.6 POST26的其他功能 135
第8章 線彈性靜力學分析 137
8.1 靜力學分析概述 137
8.2 線彈性靜力學分析基本理論 137
8.2.1 結構矩陣的匯出 137
8.2.2 線彈性靜力學求解原理 139
8.3 線彈性靜力學分析步驟 142
8.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142
8.3.2 啟動靜力學分析 142
8.3.3 設置“求解控制”對話方塊 142
8.3.4 施加載荷 143
8.3.5 求解 144
8.3.6 觀察結果 145
8.4 線彈性靜力學工程實例 145
第9章 梁結構分析 148
9.1 概述 148
9.2 梁橫截面概述 148
9.3 理解創建梁橫截面 149
9.3.1 定義梁橫截面並關聯
     截面ID號 149
9.3.2 定義梁橫截面幾何尺寸並設置
     截面屬性點 149
9.3.3 使用BEAM188 或BEAM189單元
類比線路模型 150
9.4 創建梁橫截面 150
9.4.1 使用梁工具去創建普通橫截面 151
9.4.2 使用用戶定義網格建立自訂
橫截面 155
9.4.3 創建具有網格加密和多種材料特性的
自訂截面 156
9.4.4 定義複合截面 156
9.4.5 定義漸變式梁 157
9.5 管理橫截面和用戶網格庫 157
9.6 梁結構分析工程實例 158
第10章 殼結構分析 160
10.1 概述 160
10.2 理解殼體橫截面 160
10.3 創建殼體橫截面 160
10.3.1 定義殼體橫截面並關聯一個截面
     ID號 161
10.3.2 定義層資料 161
10.3.3 覆蓋程式計算的截面屬性 161
10.3.4 指定可變厚度的殼體 161
10.3.5 設置截面屬性點 161
10.3.6 把面與截面相關聯 162
10.3.7 殼截面工具 162
10.4 如何定義變截面殼體 164
10.5 殼體結構分析工程實例 164
第11章 非線性分析 167
11.1 非線性分析種類 167
11.1.1 幾何非線性 167
11.1.2 材料非線性 167
11.1.3 狀態非線性 167
11.2 幾何非線性 168
11.2.1 幾何非線性的類型 168
11.2.2 幾何非線性基本理論 168
11.2.3 幾何非線性分析中的應變種類 170
11.2.4 幾何非線性的輸入與輸出 171
11.3 材料非線性 172
11.3.1 材料非線性的概念 172
11.3.2 彈塑性理論基礎 173
11.3.3 常用的彈塑性模型定義方法 178
11.3.4 粘塑性理論基礎 184
11.3.5 粘塑性材料模型的定義方法 186
11.3.6 蠕變理論基礎 186
11.3.7 蠕變模型的實驗資料擬合方法 190
11.3.8 超彈材料理論基礎 193
11.3.9 超彈材料實驗資料擬合 198
11.4 求解非線性方程 201
11.4.1 非線性方程求解方法 201
11.4.2 非線性收斂準則 203
11.4.3 預測器 205
11.4.4 自我調整下降 206
11.4.5 線性搜索 206
11.4.6 弧長法 207
11.5 非線性靜態分析步驟 210
11.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210
11.5.2 啟動靜力學分析 210
11.5.3 設置“求解控制”對話方塊 210
11.5.4 設置分析選項 217
11.5.5 定義載荷 219
11.5.6 設置載荷步選項 219
11.5.7 求解 220
11.5.8 後處理 220
11.6 非線性分析工程實例 220
11.6.1 懸臂板的大變形分析 220
11.6.2 釣魚竿的非線性分析 222
11.6.3 壓力容器的彈塑性分析 225
11.6.4 迴圈載荷作用的力學回應分析 226
11.6.5 螺栓的應力鬆弛分析 230
第12章 屈曲分析 232
12.1 屈曲分析的類型 232
12.1.1 非線性屈曲分析 232
12.1.2 特徵值屈曲分析 233
12.2 非線性屈曲分析 233
12.2.1 施加載荷增量 233
12.2.2 自動時間步長功能 233
12.2.3 不收斂解 234
12.2.4 施加初始缺陷或擾動 234
12.2.5 注意事項 235
12.3 後屈曲分析 235
12.4 特徵值(線性)屈曲分析
    步驟 236
12.4.1 基本理論 236
12.4.2 特徵值屈曲分析的步驟 237
12.5 屈曲分析工程實例 240
12.5.1 超長杆的特徵值屈曲分析 240
12.5.2 薄壁圓筒的特徵值屈曲分析 241
12.5.3 鉸接薄殼的後屈曲分析 242
第13章 接觸分析 245
13.1 概述 245
13.2 接觸問題分類 245
13.2.1 面-面接觸單元 246
13.2.2 點-面接觸單元 246
13.2.3 三維線-線接觸 246
13.2.4 線-面接觸 246
13.2.5 點-點接觸單元 247
13.3 面-面接觸分析 247
13.3.1 面-面接觸單元簡介 247
13.3.2 建立幾何模型並劃分網格 247
13.3.3 識別接觸對 247
13.3.4 指定接觸面和目標面 248
13.3.5 定義目標面 249
13.3.6 定義柔體的接觸面 253
13.3.7 接觸和目標面的幾何修正 255
13.3.8 設置實常數和單元關鍵字選項 257
13.3.9 控制剛性目標面的運動(剛體-
     柔體接觸) 276
13.3.10 為變形體時間必要的
      邊界條件 278
13.3.11 定義求解和載荷步選項 278
13.3.12 求解 278
13.3.13 觀察結果 278
13.4 熱接觸模擬 279
13.4.1 熱接觸行為與接觸狀態 279
13.4.2 自由熱表面 280
13.4.3 目標面上的溫度 280
13.4.4 模擬熱傳導 280
13.4.5 模擬對流 281
13.4.6 模擬輻射 281
13.4.7 模擬摩擦生熱 282
13.4.8 模擬外部熱通量 282
13.5 接觸分析工程實例 283
13.5.1 過盈裝配分析 283
13.5.2 滾壓成型分析 285
13.5.3 橡膠圓筒的大變形接觸分析 289
13.5.4 平面拉彎成型分析 291
13.5.5 圓柱滾子軸承的接觸分析 294
13.5.6 球體與平面的接觸分析 297
13.5.7 橡膠密封圈分析 299
13.5.8 螺栓連接有限元分析 301
第14章 裝配體分析 306
14.1 概述 306
14.2 實體-實體和殼體-殼體的
    裝配體 307
14.3 殼體-實體的裝配體 308
14.4 基於面的約束 310
14.4.1 定義基於面的約束 311
14.4.2 定義影響範圍(PINB) 312
14.4.3 基於面約束的自由度 312
14.4.4 指定一個局部坐標系 312
14.4.5 分佈力約束的幾點說明 313
14.4.6 剛性面約束的幾點說明 314
14.4.7 類比梁-實體的裝配體 314
14.5 模擬剛體 314
14.6 發現過度約束並消除 315
14.7 使用內部MPC的限制和注意
    事項 315
14.8 裝配體分析工程實例 316
14.8.1 軸-支撐結構裝配體分析 316
14.8.2 殼體-實體裝配體分析 317
第15章 阻尼分析 320
15.1 ANSYS支援的阻尼類型 320
15.2 瞬態分析和模態分析支持的
    阻尼類型 320
15.2.1 基本理論 320
15.2.2 輸入方法 321
15.3 諧回應分析支持的阻尼類型 321
15.3.1 基本理論 321
15.3.2 輸入方法 322
15.4 模態疊加法支援的阻尼類型 324
15.4.1 基本理論 324
15.4.2 輸入方法 325
15.5 瑞雷阻尼 326
第16章 模態分析 327
16.1 模態分析的概念 327
16.2 模態分析基本理論 327
16.2.1 無阻尼模態分析理論 327
16.2.2 有阻尼模態分析理論 328
16.2.3 重複的固有頻率 328
16.2.4 複數特徵解 328
16.3 模態計算方法 329
16.3.1 分塊Lanczos法 329
16.3.2 子空間法 329
16.3.3 PowerDynamics法 329
16.3.4 縮減法 330
16.3.5 非對稱法 330
16.3.6 阻尼法 330
16.3.7 QR阻尼法 330
16.4 模態分析基本流程 330
16.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0
16.4.2 劃分網格 331
16.4.3 啟動模態求解 331
16.4.4 設置模態分析選項 331
16.4.5 定義載荷 334
16.4.6 設置載荷步選項 334
16.4.7 求解 334
16.4.8 觀察結果 334
16.5 縮減法模態分析 336
16.5.1 程式選擇主自由度 336
16.5.2 用戶選擇主自由度 336
16.5.3 選擇主自由度的總體建議 337
16.6 預應力模態分析 337
16.7 大變形預應力模態分析 338
16.8 模態分析工程實例 338
16.8.1 齒輪裝配體模態分析 338
16.8.2 多材料的複模態分析 343
16.8.3 旋轉葉片的預應力模態分析 345
第17章 瞬態動力學分析 349
17.1 瞬態動力學分析的概念 349
17.2 瞬態動力學的理論基礎 349
17.2.1 假設和限制 349
17.2.2 求解瞬態動力學方程的基本
     方法 349
17.2.3 積分時間步長選取準則 353
17.2.4 自動時間步長 355
17.3 完全法瞬態動力學分析步驟 355
17.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55
17.3.2 啟動完全法求解瞬態動力學 356
17.3.3 設置初始條件 356
17.3.4 設置“求解控制”對話方塊 358
17.3.5 設置分析選項 360
17.3.6 施加載荷 361
17.3.7 設置載荷步選項 361
17.3.8 求解 361
17.3.9 觀察結果 361
17.4 縮減法瞬態動力學分析
    步驟 362
17.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62
17.4.2 啟動縮減法求解瞬態動力學 362
17.4.3 設置分析選項 363
17.4.4 定義主自由度 363
17.4.5 定義間隙條件 363
17.4.6 定義初始條件 364
17.4.7 定義載荷 365
17.4.8 定義載荷步 365
17.4.9 求解 368
17.4.10 觀察結果 368
17.4.11 擴展求解 368
17.4.12 觀察已擴展解的結果 370
17.5 模態疊加法瞬態動力學分析
    步驟 370
17.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70
17.5.2 進行模態分析 370
17.5.3 啟動模態疊加法求解瞬態
     動力學 371
17.5.4 設置分析選項 371
17.5.5 定義間隙條件 371
17.5.6 定義初始條件 372
17.5.7 定義載荷 372
17.5.8 定義載荷步 372
17.5.9 求解 372
17.5.10 觀察結果 372
17.5.11 擴展求解 372
17.6 有預應力瞬態動力學分析 372
17.6.1 有預應力的完全法瞬態動力
     學分析 372
17.6.2 有預應力的縮減法瞬態動力
     學分析 373
17.6.3 有預應力的模態疊加法瞬態動力
     學分析 373
17.7 瞬態動力學分析工程實例 373
17.7.1 破碎錘的瞬態動力學分析 373
17.7.2 衝擊載荷作用懸臂梁的阻尼振動
     分析 377
17.7.3 滑動摩擦接觸分析 379
第18章 諧回應分析 383
18.1 諧回應分析的概念 383
18.2 諧回應分析理論基礎 383
18.3 完全法諧回應分析步驟 384
18.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84
18.3.2 啟動諧回應分析 384
18.3.3 設置諧回應分析選項 385
18.3.4 定義載荷 386
18.3.5 定義載荷步 387
18.3.6 求解 388
18.3.7 觀察結果 388
18.4 縮減法諧回應分析 388
18.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88
18.4.2 啟動諧回應分析 388
18.4.3 設置縮減法求解 388
18.4.4 定義主自由度 389
18.4.5 定義載荷 389
18.4.6 定義載荷步 389
18.4.7 求解 389
18.4.8 觀察縮減法求解的結果 389
18.4.9 擴展求解 390
18.4.10 觀察已擴展解的結果 391
18.5 模態疊加法諧回應分析 392
18.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92
18.5.2 獲取模態分析解 392
18.5.3 啟動諧回應分析 392
18.5.4 設置模態疊加法求解 392
18.5.5 定義載荷 393
18.5.6 定義載荷步 393
18.5.7 開始求解 394
18.5.8 擴展模態疊加解 394
18.5.9 觀察結果 394
18.6 有預應力的諧回應分析 394
18.6.1 有預應力的完全法諧回應
     分析 394
18.6.2 有預應力的縮減法諧回應
     分析 394
18.6.3 有預應力的模態疊加法諧回應
     分析 395
18.7 諧回應分析工程實例 395
18.7.1 碟片彈簧的諧回應分析 395
18.7.2 扭杆的諧回應分析 397
18.7.3 楔形梁的諧回應分析 399
第19章 譜分析 402
19.1 譜分析的概念 402
19.2 譜分析的種類 402
19.2.1 回應譜分析 402
19.2.2 動力設計分析方法 403
19.2.3 隨機振動分析(功率
     譜密度) 403
19.2.4 確定性分析與概率分析 403
19.3 譜分析的基本理論 403
19.3.1 ANSYS的假設和限制 403
19.3.2 回應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403
19.3.3 參與因數和模態係數 404
19.3.4 合併模態 405
19.3.5 隨機振動方法 407
19.4 單點回應譜分析步驟 410
19.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10
19.4.2 獲得模態解 410
19.4.3 啟動譜分析 410
19.4.4 設置分析選項 411
19.4.5 定義載荷步選項 411
19.4.6 開始求解 413
19.4.7 退出求解器 413
19.4.8 擴展模態 414
19.4.9 合併模態 415
19.4.10 觀察結果 417
19.5 隨機振動(PSD)分析步驟 417
19.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17
19.5.2 獲得模態解 417
19.5.3 啟動譜分析 417
19.5.4 設置分析選項 417
19.5.5 定義載荷步選項 417
19.5.6 定義載荷 418
19.5.7 計算上述PSD激勵參與因數 419
19.5.8 處理多個PSD激勵 420
19.5.9 設置輸出控制項 421
19.5.10 開始求解 421
19.5.11 合併模態 421
19.5.12 觀察結果 422
19.6 隨機振動分析結果應用 424
19.6.1 隨機振動結果與失效計算 424
19.6.2 隨機疲勞失效 424
19.7 多點回應譜分析 426
19.7.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26
19.7.2 獲得模態解 426
19.7.3 啟動譜分析 426
19.7.4 設置譜分析類型 426
19.7.5 定義載荷步選項 427
19.7.6 定義載荷 428
19.7.7 計算上述多點響應譜激勵參與
     因數 428
19.7.8 合併模態 428
19.7.9 觀察結果 428
19.8 譜分析工程實例 428
19.8.1 簡支梁的隨機振動分析 428
19.8.2 框架結構的單點回應譜分析 430
第20章 熱分析 433
20.1 熱分析的目的 433
20.2 熱分析的基本理論 433
20.2.1 熱分析的有限元控制方程 433
20.2.2 熱分析的求解技術 436
20.3 穩態熱分析的步驟 437
20.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7
20.3.2 啟動穩態熱分析 437
20.3.3 設置分析選項 438
20.3.4 定義載荷 439
20.3.5 定義載荷步選項 441
20.3.6 求解 443
20.3.7 後處理 443
20.4 瞬態傳熱 444
20.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44
20.4.2 啟動瞬態熱分析 444
20.4.3 建立初始條件 445
20.4.4 設置載荷步選項 446
20.4.5 非線性選項 448
20.4.6 後處理 449
20.4.7 相變問題 449
20.5 熱-結構耦合分析 450
20.5.1 熱應力分析的分類 450
20.5.2 間接法進行熱應力分析的
     步驟 451
20.6 熱分析工程實例 451
20.6.1 多材料熱接觸的傳熱分析 451
20.6.2 液-固體相變分析 453
第21章 斷裂力學分析 456
21.1 斷裂力學分析基礎 456
21.1.1 裂紋類型 456
21.1.2 斷裂力學參數 456
21.2 求解斷裂力學問題 458
21.2.1 建模裂紋尖端區域模型 459
21.2.2 計算斷裂參數 460
21.3 J積分 460
21.3.1 理解域積分法 460
21.3.2 J積分計算過程 462
21.4 能量釋放率 464
21.4.1 使用VCCT計算能量釋放率 464
21.4.2 能量釋放率計算步驟 466
21.5 應力強度因數 468
21.5.1 基於相互作用積分法計算應力
     強度因數 468
21.5.2 使用位移外推法計算應力強度
     因數 471
21.6 斷裂力學計算工程實例 472
21.6.1 薄板邊裂紋的應力強度因數
     計算 472
21.6.2 衝擊載荷作用下的動態應力強度
     因數計算 474
21.6.3 三維應力強度因數的計算 479
21.6.4 介面裂紋能量釋放率的計算 483
21.6.5 熱應力作用下的斷裂力學
     分析 486
第22章 裂紋擴展模擬 489
22.1 基於VCCT的裂紋擴展模擬 489
22.2 VCCT裂紋擴展模擬過程 489
22.2.1 建立預先定義裂紋路徑的有限元
     模型 489
22.2.2 執行能量釋放率計算 490
22.2.3 執行裂紋擴展計算 490
22.2.4 裂紋擴展集定義 491
22.3 裂紋擴展 491
22.4 斷裂準則 492
22.4.1 臨界能量釋放率準則 492
22.4.2 線性斷裂準則 493
22.4.3 雙線性斷裂準則 493
22.4.4 B-K斷裂準則 494
22.4.5 修正B-K斷裂準則 494
22.4.6 冪率斷裂準則 495
22.4.7 用戶自訂斷裂準則 496
22.5 裂紋擴展分析工程實例 498
第23章 轉子動力學分析 504
23.1 概述 504
23.1.1 通用動力學方程 504
23.1.2 有限單元法類比轉子動力學的
     優點 504
23.2 轉子動力學分析工具 505
23.2.1 常用的命令 505
23.2.2 常用的單元 505
23.2.3 常用的術語 505
23.3 建立轉子動力學模型 508
23.3.1 建立模型 508
23.3.2 建立軸承模型 508
23.3.3 建立模型其他部件 511
23.4 施加載荷和約束 512
23.4.1 瞬態分析時施加旋轉力 512
23.4.2 諧回應分析時施加旋轉力 512
23.5 求解轉子動力學問題 513
23.5.1 添加阻尼 513
23.5.2 指定旋轉速度並且考慮陀螺
     效應 513
23.5.3 求解隨後預應力結構坎貝爾
     分析 513
23.5.4 求解承受同步或不同步力的諧
     回應問題 514
23.5.5 選擇合適的求解器 514
23.6 轉子動力學的後處理 515
23.6.1 處理複數結果 515
23.6.2 觀察運動軌跡 516
23.6.3 輸出軌跡特性 517
23.6.4 動畫顯示軌跡 517
23.6.5 完成瞬態分析後觀察軌跡 517
23.6.6 後處理軸承和反力 517
23.6.7 坎貝爾圖 518
23.7 轉子動力學分析工程實例 521
23.7.1 單盤轉子的臨界轉速分析 521
23.7.2 轉子系統不平衡激勵的諧響應
     分析 522
23.7.3 轉子系統啟動時的瞬態動力學
     分析 526
23.7.4 衝擊載荷作用下的轉子系統回應
     分析 532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