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註冊 --  
 帳號:
 密碼:
  | 註冊 | 忘記密碼
3/26 新書到! 3/19 新書到! 3/14 新書到! 12/12 新書到!
購書流程Q & A站務留言版客服信箱
3ds MaxMayaRhinoAfter EffectsSketchUpZBrushPainterUnity
PhotoShopAutoCadMasterCamSolidWorksCreoUGRevitNuke
C#CC++Java遊戲程式Linux嵌入式PLCFPGAMatlab
駭客資料庫搜索引擎影像處理FluentVR+ARANSYS深度學習
單晶片AVROpenGLArduinoRaspberry Pi電路設計CadenceProtel
HadoopPythonStm32CortexLabview手機程式AndroidiPhone
可查書名,作者,ISBN,3dwoo書號
詳細書籍分類

音響系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 簡體 字)
作者:[美] 鮑勃·麥卡錫 ( Bob McCarthy ) 類別:1. -> 電子工程 -> 電子電氣
譯者: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音響系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3dWoo書號: 46380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缺書
NT售價: 1145

出版日:1/1/2017
頁數:557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全彩印刷語系: ( 簡體 版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ISBN:9787115437495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作者序:

譯者序:

前言:

內容簡介:

  本書對利用現代的技術和工具對音響系統的設計和調校這一當前擴聲領域熱門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和分析。
本書由3篇,共13章構成。
第1篇講“音響系統”,其目的是探究聲音傳輸系統、人耳聽覺和揚聲器的相互作用。該部分全面地講解了信號的傳輸流程、途經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終端如何接受信號。第2篇講“設計”,它應用了第1篇所講的知識去設計一個音響系統。其目的是廣泛地理解和創建一個成功的傳輸/接受模型設計所需要的工具和技術。第3篇介紹“優化”,其重點是對設計和安裝的測量,以及空間中的檢證和校準。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了一定的改變,將第1版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的修訂和整合,使其更富邏輯性和系統性,增加了3章內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實際擴聲系統的案例進行分析。
目錄:

第1篇 音響系統
第1章 聲音的傳輸 3
第一節 聲音傳輸的目的 3
第二節 聲頻信號傳輸的定義 4
1.2.1 時間與頻率 4
1.2.2 波長 5
1.2.3 波形 8
第三節 傳輸的量化 10
1.3.1 分貝 10
1.3.2 功率 16
1.3.3 頻率響應 17
1.3.4 極性 19
1.3.5 反應時間 19
第四節 模擬聲頻的傳輸 19
1.4.1 線路電平設備 20
1.4.2 線路電平的互連 30
1.4.3 揚聲器電平設備——功率放大器 33
1.4.4 揚聲器電平的互連——揚聲器電纜 37
第五節 數字聲頻的傳輸 38
1.5.1 數字聲頻設備 38
1.5.2 數字聲頻的互連 40
第六節 聲學傳輸 41
1.6.1 聲能、聲壓和表面積 41
1.6.2 環境的影響:濕度與溫度 43
1.6.3 聲發射器:揚聲器 44
第七節 總結 59
本章參考文獻 59
第2章 聲波的疊加 60
第一節 引言 60
第二節 聲波疊加的屬性 61
2.2.1 聲波疊加的定義 61
2.2.2 疊加的條件 61
2.2.3 疊加的數量 63
2.2.4 電疊加與聲疊加的比較 63
2.2.5 聲源的指向性 64
2.2.6 疊加的數學表達 64
2.2.7 疊加的幅度 65
2.2.8 疊加的相位 66
第三節 響應的波紋 69
2.3.1 疊加區域 70
2.3.2 梳狀濾波器效應:線性與對數 75
2.3.3 疊加幾何學 77
第四節 聲學交疊 85
2.4.1 聲學交疊的定義 85
2.4.2 分頻器的分類 86
2.4.3 頻譜的劃分和頻譜分頻器 88
2.4.4 空間分割器和空間聲學交疊 97
第五節 揚聲器陣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揚聲器陣列的類型 106
2.5.3 耦合陣列 107
2.5.4 非耦合陣列 123
第六節 揚聲器/空間疊加 139
2.6.1 模擬函數 140
2.6.2 揚聲器/空間疊加類型 142
2.6.3 吸聲的影響 149
2.6.4 環境的影響 149
2.6.5 總結 150
第3章 接收 151
第一節 引言 151
第二節 響度 152
3.2.1 響度與dB SPL 152
3.2.2 等響曲線 153
第三節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聲像 155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6
3.3.4 前/后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節 音調、空間感和回聲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調的感知 167
3.4.3 回聲的感知 169
3.4.4 空間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區域的檢測 171
第五節 立體聲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聲像區 172
3.5.3 立體聲的度量 174
3.5.4 立體聲的副作用 177
第六節 放大聲音的檢測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壓縮 178
3.6.3 頻率響應的染色 178
3.6.4 準透視關系 178
第七節 傳聲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傳聲器與人耳的比較 180
3.7.3 測量傳聲器 181
本章參考文獻 183
第2篇 設計
第4章 評估 187
第一節 引言 187
第二節 自然聲音與放大聲音 188
4.2.1 輻射、傳輸和接收模型的對比 189
4.2.2 傳輸通道的差異 190
第三節 聲學專家與聲頻工程師的關系 195
4.3.1 目標的比較 195
4.3.2 折中方案 201
第四節 發展趨勢 205
本章參考文獻 210
第5章 預測 211
第一節 引言 211
第二節 制圖 212
5.2.1 2D圖類型 212
5.2.2 3D圖類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圖紙表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節 聲學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簡史 218
5.3.3 揚聲器數據文件 219
5.3.4 聲學傳輸屬性 225
5.3.5 吸聲材料屬性 231
5.3.6 特性總結 231
5.3.7 應用 233
第四節 結論 236
第6章 變量 238
第一節 引言 238
第二節 最小變化理論 240
6.2.1 變化的定義 240
6.2.2 變化的原因和標準變化進程 241
6.2.3 最小變化與最大聲壓級的關系 249
第三節 揚聲器/房間鏈路:透視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薩餅 250
6.3.2 最大可接受變化量 251
6.3.3 非對稱覆蓋的考慮 251
6.3.4 覆蓋弓方法 251
6.3.5 前向的透視比 252
第四節 距離比 252
第五節 最小聲級變化 254
 單只揚聲器 255
第六節 總結 259
第7章 組合 260
第一節 引言 260
7.1.1 耦合的揚聲器陣列 261
7.1.2 非耦合揚聲器陣列 269
第二節 組合系統的頻譜變化 275
7.2.1 透視比、波束寬度和揚聲器階次間的關系 275
7.2.2 揚聲器陣列方法 285
第三節 結論 315
7.3.1 揚聲器階次和波束寬度 315
7.3.2 最大功率與最小變化量的關系 315
7.3.3 最小變化量覆蓋形狀 316
第8章 抵消 318
第一節 引言 318
第二節 抵消的定義 318
第三節 重低音揚聲器陣列 319
8.3.1 耦合和非耦合線聲源 321
8.3.2 耦合和非耦合點聲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雙單元直線排列技術 328
8.3.5 反轉式揚聲器組 328
第四節 結論 329
第9章 技術指標 331
第一節 引言 331
第二節 技術指標的原則 331
9.2.1 技術指標的定義 331
9.2.2 折中的處理原則 332
第三節 通道/系統類型 333
9.3.1 單聲道 333
9.3.2 雙聲道立體聲 333
9.3.3 多聲道環繞聲 334
9.3.4 聲源效果 335
第四節 系統的細分 335
第五節 子系統類型 336
9.5.1 主系統 338
9.5.2 側向補聲 338
9.5.3 內補聲 338
9.5.4 下補聲 338
9.5.5 前區補聲 339
9.5.6 延時 339
第六節 挑臺戰爭 339
第七節 縮尺設計 342
9.7.1 功率的縮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疊加 343
9.7.3 形狀的縮放比例 343
第八節 陣列設計程序 344
9.8.1 主系統設計 344
9.8.2 對稱耦合點聲源 344
9.8.3 非對稱耦合點聲源 346
9.8.4 非對稱復合耦合點聲源 351
9.8.5 對稱非耦合線聲源 356
9.8.6 非對稱非耦合線聲源 357
9.8.7 對稱非耦合點聲源 358
9.8.8 非對稱非耦合點聲源 360
9.8.9 對稱非耦合點目標源 360
9.8.10 非對稱非耦合點目標源 360
第九節 多聲道環繞聲 360
第3篇 優化
第10章 檢驗 365
第一節 檢驗的定義 365
第二節 物理測量工具 366
10.2.1 傾角羅盤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筆 367
10.2.5 溫度計 368
10.2.6 濕度計 368
第三節 簡單的聲頻測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歐姆表(VOM) 369
10.3.2 極性測量儀 369
10.3.3 監聽小盒 369
10.3.4 阻抗測量儀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聲級計 370
10.3.7 實時分析儀(RAT) 370
第四節 復雜的聲頻測量工具 372
10.4.1 傅里葉變換 373
10.4.2 分析儀基礎 373
10.4.3 信號的平均 380
10.4.4 單通道頻譜的應用 383
10.4.5 轉移函數的測量 385
第五節 其他復雜的信號分析儀 410
第六節 分析系統 412
參考文獻 413
第11章 驗證 414
第一節 引言 414
第二節 測試工作的構成 414
11.2.1 測試階段 415
11.2.2 測試觀測點 416
11.2.3 測量的設置 417
第三節 程序 421
11.3.1 噪聲與頻率的關系 421
11.3.2 總諧波失真+噪聲(THD+N) 422
11.3.3 最大輸入/輸出能力與頻率的關系 425
11.3.4 反應時間 428
11.3.5 極性 430
11.3.6 頻率響應 431
11.3.7 相頻響應 433
11.3.8 壓縮 435
第四節 傳聲器檢驗 436
11.4.1 傳聲器的匹配 437
11.4.2 傳聲器響應 438
第五節 后期校準的檢驗 439
第六節 其他考慮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準 444
第一節 校準的定義 444
12.1.1 目標 445
12.1.2 挑戰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術 446
第二節 校準的方案 446
12.2.1 校準的“無政府狀態”性 446
12.2.2 校準的“君主制度”權威性 447
12.2.3 校準的“資本主義”性 447
12.2.4 “民主制度”的校準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篩選 448
第三節 信息的獲取 448
12.3.1 校準的細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獲取 450
12.3.3 電信息的獲取 450
12.3.4 聲學信息的獲取 453
第四節 程序 478
12.4.1 聲學評估 478
12.4.2 聲級設定 479
12.4.3 揚聲器位置調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時設定 490
第五節 操作步驟 496
第六節 實際應用 501
第七節 最后的處理 502
 審聽 502
第八節 優化 503
12.8.1 利用節目素材做聲源 503
12.8.2 有觀眾的情形 504
12.8.3 溫度與濕度 504
12.8.4 舞臺的聲泄漏 505
12.8.5 舞臺傳聲器的疊加 505
12.8.6 反饋 506
12.8.7 多聲道節目素材 506
12.8.8 演出時傳聲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為節目聲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結語 508
第13章 音響系統應用案例 510
第一節 引言 510
第二節 劇場 510
13.2.1 簡介 510
13.2.2 舞臺中央位置揚聲器的垂直覆蓋區域 510
13.2.3 兩側揚聲器的垂直覆蓋 514
13.2.4 補聲系統 517
13.2.5 中央位置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0
13.2.6 兩側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4
第三節 音樂廳 527
13.3.1 簡介 527
13.3.2 水平覆蓋 531
第四節 在體育館內有舞臺的演出 533
13.4.1 簡介 533
13.4.2 垂直覆蓋 533
13.4.3 水平覆蓋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節 帶有中央記分板的體育館 539
13.5.1 簡介 539
13.5.2 垂直覆蓋 539
13.5.3 水平覆蓋 541
第六節 教堂 542
13.6.1 簡介 542
13.6.2 水平覆蓋 542
后記 545
參考文獻 547
詞匯表 548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