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註冊 --  
 帳號:
 密碼:
  | 註冊 | 忘記密碼
3/26 新書到! 3/19 新書到! 3/14 新書到! 12/12 新書到!
購書流程Q & A站務留言版客服信箱
3ds MaxMayaRhinoAfter EffectsSketchUpZBrushPainterUnity
PhotoShopAutoCadMasterCamSolidWorksCreoUGRevitNuke
C#CC++Java遊戲程式Linux嵌入式PLCFPGAMatlab
駭客資料庫搜索引擎影像處理FluentVR+ARANSYS深度學習
單晶片AVROpenGLArduinoRaspberry Pi電路設計CadenceProtel
HadoopPythonStm32CortexLabview手機程式AndroidiPhone
可查書名,作者,ISBN,3dwoo書號
詳細書籍分類

操作系統之編程觀察

( 簡體 字)
作者:羅秋明類別:1. -> 作業系統 -> Linux
譯者: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操作系統之編程觀察 3dWoo書號: 48915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缺書
NT售價: 295

出版日:5/1/2018
頁數:314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版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ISBN:9787302489733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作者序:

譯者序:

前言: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正在進行教學改革,基于明仲教授和王志強教授兩位領導的構想,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參照美國紐約賓漢姆敦大學教學要求,將其課程在深圳大學原樣重現。對計算機系統系列課程和操作系統課程都進行了改革,其中操作系統課程縮減了理論授課,增加了實驗操作環節。同時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計算機系統課程組正在承擔廣東省教育廳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計算機系統系列核心課課程),強調豐富的動手實踐經驗并提高系統能力、系統思維。在上述環境下,為了充實實驗內容,保持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全程充實,我們完成了本書以配合理論教學。
在過去的操作系統教學過程中,作者深感理論教學與實踐的脫節之困。雖然也有老師講授Linux工程實踐和系統編程,從而拉近了兩者的距離,但都還未能與操作系統的核心概念緊密聯系,仍似隔靴搔癢,可望而不可即。另外也考慮過將Linux內核源碼分析或增強作為實踐內容,但是由于學習曲線過于陡峭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并不太適合作為課程內容——難以在一個學期課程中結合進來,甚至還可能讓學生產生無功而返的挫敗感。
根據我們在個人高性能計算機(PHPC)系統研制過程中對研究生培養的經驗積累,將Linux系統編程的基礎知識結合Linux的內核行為觀察,利用/proc文件系統中探測到的內核數據,以及其他各種工具收集的內核數據,直觀生動地將進程與內核的交互、內核的行為展示給學生,獲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對進程行為、內存分配管理、進程間通信和文件系統等各方面的認知,都遠比傳統的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效果好。
讀者在學習和體驗操作系統各種概念的同時,也獲得了初步的系統編程實踐鍛煉,并為進一步閱讀Linux內核源代碼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將proc文件系統和相關工具加入到操作系統的學習過程中,相當于有了電路系統課程中的“萬用表、示波器和邏輯分析儀”等工具,有了觀測工具后,操作系統的教學和實驗才算基本成熟了。正因為這些觀測工具,使得一些讀者在完成全書學習后可能會覺得: “哦,原來這才是操作系統!”經過這樣的實踐鍛煉后,讀者不僅可以在后續學習中加快系統編程的學習進度,還可以加快獲得分析和修改Linux內核代碼能力的培養進程。
本書是作者這些年在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匯總,相信讀者會喜歡。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書中會有疏漏,歡迎讀者指正。

編者
2018年4月操作系統之編程觀察

致謝

本書獲得深圳市科創委基礎研究JCYJ20150930105133185項目和JCYJ20170302153920897云環境中的異構存儲資源分配與性能優化研究的資助。感謝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操作系統課程組的各位老師,大家一起完成了操作系統實驗課程的改革,特別是張滇和周明洋兩位老師在相關實驗內容的檢查和教學工作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還需要感謝2014級幾位同學在相關的材料整理和實驗代碼的設計中做出的貢獻。其中林潤勝同學完成了第5章的匿名映射、文件映射、meminfo和zoneinfo解讀及相關代碼,第8章的EXT2文件系統中文件內容讀取、目錄讀取及相關代碼,協助完成了第6章的勘誤;張永昌同學完成了5.1.1節、7.3.3節的內容和相應的代碼。這兩位同學一起提供了5.3.3節的部分內容,完成了第5章內存管理和第8章EXT2文件系統的勘誤工作。羅文杰同學完成了4.2.1節的信號量集相關代碼和材料。2017級研究生湯釗揚同學作為第一位讀者,協助驗證代碼和完成勘誤工作。
在上述老師和同學的大力支持下,本書終于完稿并與讀者見面,再次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內容簡介:

本書彌合了操作系統理論課程和操作系統編碼實現之間的斷層。以Linux真實操作系統為觀察對象,主要利用proc文件系統展示出來的內核行為數據來講述操作系統的核心概念。
目錄:

第1章Linux安裝與訪問1
1.1安裝Linux1
1.1.1下載CentOS71
1.1.2CentOS7安裝3
1.2虛擬機安裝Linux9
1.2.1VirtualBox安裝9
1.2.2虛擬機配置17
1.2.3虛擬機安裝Linux19
1.3ssh遠程終端訪問21
1.4初次接觸Linux24
1.4.1簡單操作24
1.4.2運行HelloWorld程序29
1.4.3操作系統接口32
1.5閱讀注意事項33
1.6本章小結34
第2章進程控制35
2.1進程基本概念35
2.1.1進程實體37
2.1.2進程間組織關系38操作系統之編程觀察目錄2.1.3進程控制命令42
2.2創建與撤銷進程44
2.2.1fork()創建子進程44
2.2.2孤兒進程和僵尸進程47
2.2.3exec函數族49
2.2.4通過kill()撤銷進程51
2.2.5創建守護進程51
2.3創建pthread線程56
2.3.1進程與線程57
2.3.2創建方法58
2.4進程和線程資源開銷60
2.4.1PCB開銷60
2.4.2內存描述符開銷63
2.5本章小結64
2.6練習65
第3章進程調度66
3.1調度與均衡66
3.1.1調度與均衡框架71
3.1.2全系統的調度統計72
3.2進程狀態及其轉變75
3.2.1進程狀態75
3.2.2狀態轉換80
3.2.3進程的調度統計83
3.3進程的調度88
3.3.1普通進程的CFS調度88
3.3.2實時進程調度93
3.4進程遷移與負載均衡103
3.4.1CFS進程的負載均衡104
3.4.2實時進程的負載均衡111
3.5本章小結114
3.6練習114
第4章進程間通信與同步115
4.1進程間通信115
4.1.1管道115
4.1.2SystemVIPC120
4.2進程間同步133
4.2.1SystemVIPC信號量集133
4.2.2POSIX信號量145
4.3本章小結154
4.4練習154
第5章內存管理156
5.1虛存空間管理156
5.1.1進程映像156
5.1.2堆區161
5.1.3文件映射區168
5.1.4棧區171
5.1.5訪問任意進程的虛存176
5.1.6虛存使用的物理頁幀179
5.2分頁機制與頁表181
5.2.1分頁機制182
5.2.2進程頁表186
5.3物理內存組織管理193
5.3.1頁幀、節點、內存域193
5.3.2空閑頁幀管理——buddy系統200
5.3.3物理內存分配與回收204
5.3.4內存回收215
5.4本章小結227
5.5練習228
第6章綜合——新進程創建到運行229
6.1shell讀入命令229
6.1.1用戶空間與內核空間229
6.1.2讀入命令231
6.2創建進程237
6.2.1fork()復制進程237
6.2.2替換進程映像238
6.2.3開始運行新進程239
6.2.4進程映像與缺頁240
6.3本章小結240
6.4練習241
第7章VFS文件系統242
7.1VFS242
7.1.1VFS對象243
7.1.2文件系統類型245
7.2文件基本操作246
7.2.1命令行基本操作246
7.2.2編程接口248
7.3目錄結構253
7.3.1樹形結構253
7.3.2軟/硬鏈接254
7.3.3文件系統創建與安裝258
7.4頁緩存264
7.4.1頁緩存基本概念265
7.4.2頁緩存動態變化266
7.5非文件功能268
7.5.1交換268
7.5.2設備接口273
7.5.3proc文件系統279
7.6本章小結280
7.7練習280
第8章EXT2文件系統281
8.1EXT2磁盤數據的組織281
8.1.1整體布局281
8.1.2超級塊283
8.1.3塊組描述符285
8.1.4索引節點286
8.1.5目錄結構289
8.2EXT2文件系統的創建291
8.2.1分配磁盤空間291
8.2.2創建環回設備292
8.2.3創建EXT2文件系統293
8.2.4安裝文件系統293
8.3查看EXT2磁盤數據294
8.3.1布局信息294
8.3.2塊組描述符299
8.3.3索引節點與文件內容300
8.3.4目錄結構304
8.4本章小結309
8.5練習310
附錄vi編輯命令311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