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woo大學簡體電腦書店
盛宴背后:解密互聯網金融
( 簡體 字)
作者:譚磊,宋海旭類別:1. -> 程式設計 -> 綜合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盛宴背后:解密互聯網金融 3dWoo書號: 39436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有庫存
NT售價: 325
出版日:8/1/2014
頁數:424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字 )
ISBN:9787121239694 加入購物車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繁體書的下載亦請直接連絡出版社)
第一篇 身世篇
第1 章 希望之春,互聯網金融的前世今生
1.1 忽如一夜春風來——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么
1.1.1 余額寶和微信的紅包炸彈——一場沒有硝煙的驚天大戰
1.1.2 誰動了銀行的奶酪
1.1.3 親愛的寶寶們筑壩成湖的水庫模式
1.1.4 40%回報P2P 的背后
1.1.5 互聯網金融不只是余額寶和P2P
1.2 工行農行,大馬小馬來了
1.2.1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1.2.2 被三面擠壓的銀行
1.2.3 市場上的各種支付
1.3 互聯網金融元年大事記
1.4 互聯網金融的5 種商業模式
第2 章 最好的時代,互聯網金融的機遇
2.1 互聯網上的Medici 銀行
2.1.1 “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只是工具”嗎
2.1.2 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特性
2.1.3 是金融的創新,也是互聯網行業的創新
2.2 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
2.2.1 銀行存在的優勢
2.2.2 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
2.2.3 銀行的規則和創新
2.2.4 銀行不可大變
2.3 在證券和基金行業中的互聯網金融
2.3.1 給小伙伴們開放對土豪的服務
2.3.2 從交易傭金開始變革
2.3.3 移動應用不等于炒股軟件
2.4 給保險行業帶來的機遇
第3 章 最壞的時代,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3.1 風險就在于小概率事件會發生
3.1.1 小概率事件會發生
3.1.2 操作風險和欺詐
3.1.3 阪神地震能搞垮一家銀行嗎
3.2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3.2.1 逆向選擇的風險
3.2.2 道德風險
3.3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各種風險
3.3.1 Too Good to be True
3.3.2 對個人投資者的風險
3.3.3 互聯網上的信息安全風險
3.3.4 技術風險
3.3.5 實名制的風險
3.4 控制風險
3.4.1 從FinCEN 看海外的金融監管
3.4.2 魚與熊掌的兼得,平衡安全和效益
3.4.3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監管風險
第二篇 數據篇
第4 章 數據驅動,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
4.1 大數據時代
4.1.1 大數據有多大
4.1.2 大數據挖掘——數據轉化成知識,才有價值
4.1.3 把數據用起來
4.2 互聯網金融,用數據說話
4.2.1 金融的大數據屬性
4.2.2 金融的大數據挖掘
4.2.3 數據是做一切決定的前提
4.3 用數據賺錢
4.3.1 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金融
4.3.2 誰是我的客戶
4.3.3 誰不是我的客戶
4.4 個性化,金融的未來
4.4.1 沒有人想做無名小卒
4.4.2 個性化金融就在眼前
4.4.3 得“屌絲”者得天下
第5 章 數據為王,信用和征信
5.1 信用為王,數據為本
5.1.1 人無信不立
5.1.2 商無信不達
5.1.3 國無信不強
5.2 他山之玉,國外的征信體系
5.2.1 化繁為簡,美國的信用評分體系
5.2.2 故步自封的歐洲貴族
5.2.3 邯鄲學步的日本征信體系
5.3 厚積薄發,互聯網改變征信體系
5.3.1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5.3.2 大不自多,打破數據的孤島
5.3.3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5.4 征信是未來躺著賺錢的機會嗎
第三篇 存在篇
第6 章 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
6.1 第三方支付是什么
6.1.1 電商第一大國的第一功臣
6.1.2 電商第一功臣的互聯網基因
6.1.3 電商之外,海闊天空
6.2 第三方支付的由來
6.2.1 路是人走出來的
6.2.2 一步、兩步、三步,路越走越寬
6.2.3 牌照?洗牌?號角已經吹響
6.2.4 第三方支付群雄譜
6.3 第三方支付的背后
6.3.1 怎么賺錢
6.3.2 得賬戶者得天下嗎
6.3.3 第三方支付的風險
第7 章 P2P 的理想與現實
7.1 P2P 網貸的前世今生
7.1.1 這是一個共享的社會
7.1.2 國外P2P 網貸那些事兒
7.1.3 中國其實更加需要P2P 網貸
7.2 核心?創新?P2P 網貸的模式
7.2.1 三個中心+兩個核心,理想的P2P 網貸模式
7.2.2 創新?闖新?中國P2P 網貸走向何方
7.2.3 不管怎么創新,風險控制是關鍵
7.3 眾籌平臺和互聯網金融
7.3.1 理想化的眾籌平臺
7.3.2 中國眾籌平臺的投資機會和風險
第8 章 比特幣和各種新生的互聯網貨幣
8.1 虛擬貨幣和比特幣
8.1.1 法幣和比特幣都是信用貨幣
8.1.2 比特幣背后的0 與1
8.1.3 最便利的轉款方式
8.2 比特幣的下一步
8.2.1 追蹤中本聰
8.2.2 我的電腦崩潰了,那比特幣呢
8.2.3 比特幣可以解決通貨膨脹嗎
8.3 Q 幣也是互聯網貨幣嗎
8.4 比特幣是一個好的投資嗎
8.4.1 虛擬貨幣的價格穩定性
8.4.2 比特幣的安全問題
第9 章 金融與移動互聯網
9.1 互聯網網民=移動互聯網網民
9.2 電子商務+移動支付=O2O?
9.3 移動支付走過的路
9.3.1 在肯尼亞做移動支付
9.3.2 大佬們的動作
第10 章 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安全
10.1 網絡安全
10.1.1 OpenSSL 的考驗
10.1.2 網絡上的無孔不入
10.1.3 個人數據的安全性
10.2 互聯網金融的網絡安全運維
10.3 支付寶的CTU
第四篇 理財篇
第11 章 再探余額寶和理財通
11.1 大家都是貨幣基金
11.1.1 余額寶背后的各種投資項目
11.1.2 貨幣基金之政府債券
11.1.3 貨幣基金之企業債券
11.2 互聯網金融的寶寶混戰
11.2.1 支付寶余額寶
11.2.2 微信理財通
11.2.3 百度百付寶和其他各種寶
11.2.4 BAT 寶寶大戰誰會最終勝出
11.3 國家對寶寶軍團的監管與調控
11.4 互聯網理財的風險和機會
第12 章 用互聯網產品理財
12.1 管理好您的錢包
12.1.1 個人理財的需求
12.1.2 真是現金為王嗎
12.1.3 股票+黃金,分散你的投資
12.2 中國理財理念的變更
12.3 個人理財工具
12.3.1 Microsoft Money 和Intuit 的Quicken 系列理財產品
12.3.2 下一個時代的個人理財產品
12.3.3 個人理財軟件的安全性
第13 章 把股市變成真正的投資渠道
13.1 股市是投資還是投機
13.1.1 不能聽經濟學家的
13.1.2 不能聽股評家的
13.1.3 不能聽董事長和CEO 的
13.1.4 不能聽小道消息和內部消息
13.1.5 不能聽技術分析師的
13.2 股市指南
13.2.1 股市應該是集資的通道,而不是套現的渠道
13.2.2 中國股市的投機特色
13.2.3 中國股市的羊群特色
13.2.4 我該聽誰的
13.3 證券市場上的新產品
13.3.1 一塊錢買一萬股,便士股票和粉單市場
13.3.2 期權、期貨、股指期貨
13.3.3 對沖基金
13.4 通過互聯網做IPO 可行否
13.5 用互聯網掌握金融資訊
13.6 用碎片時間理財
第五篇 未來篇
第14 章 互聯網金融和網絡營銷
14.1 從產品導向到客戶導向到關系導向
14.2 不要“賠本賺吆喝”,控制獲取客戶的成本
14.3 口碑營銷,使用Web 2.0 方式與客戶溝通
14.3.1 用好社交媒體
14.3.2 你敢點“贊”,我敢降利率
14.4 軟性的互聯網廣告
第15 章 對互聯網金融近期的預測
書評
本書由一線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執筆,通過新鮮披露和深入剖析兩個最具活力
行業結合后催生的種種奇跡,讓讀者可借內行視角更清晰、透徹地觀察這一新興
業態,既可管窺細節,又能掌握大勢,最終實現以業者或理財者的角色從容投身
其中。《盛宴背后——解密互聯網金融》詳細介紹金融互聯網化的最新商業模式與
未來趨勢,及其特征、原理、風險,以及諸多不為人知的幕后背景故事;同時探
討數據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大眾如何合理運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理財等。
本書以互聯網金融利益相關者的多重視角對其解讀,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
既可幫助互聯網或金融行業者理清思路,全面把握發展動態與潛在機會,也完全
可以做為大眾一次性全面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休閑科普大餐。

推薦序 正在浮現的未來
借著端午長假的時間讀完了譚磊、宋海旭團隊的大作《盛宴背后——解密互聯網金融》。我和譚磊結識于二十幾年前的學生時代,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對創意的敏銳、寬闊的思路和高效的行動。文如其人,這本書中作者們文思輕靈,內容覆蓋面廣,所用案例跨越古今中外,討論的議題幾乎囊括當前互聯網金融業態中的所有熱點,從經營模式,到數據運用,再到在未來一年必然會推進的針對此新興業態監管模式的研究和探討。同時,團隊的寫作也體現出互聯網產品快速迭代的特性。在一個新版本中,往往會看到對過去一兩周內行業內新的言論、思考的引用和評述。
2013 年作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基本已成定論。互聯網金融能在今天的中國成為熱點,首先是因為當前經濟、行業和監管的大背景,這里不多贅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一個超出互聯網或金融行業本身的“現象”。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和討論也越來越使其具有影響未來的社會意義。也許因為這個“現象”,中國的金融行業能夠另辟蹊徑,走出一條有特色,甚至相比較歐美成熟市場更有效率的演化路徑。也使得中國金融消費者能夠更多、更有效地從一個更加透明、公平的金融體系中得益。這個愿景,讓我們這些有幸參與這個行業乃至社會實驗的從業人員既感到興奮,也或多或少地感到壓力。
作者們希望把《盛宴背后——解密互聯網金融》寫得有趣、有料、有見地,讓更多的人對行業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并能建設性地參與到討論中來。確實,從把已經發生的事情和部分涉及技術層面的概念講得如此鮮活有趣的角度來看,作者們的努力是頗有成效的。書中把不少重要的理念講得深入淺出,非常適合關心這個行業的大眾讀者,也能為考慮進入金融行業的學生們提供一份非常輕松、接地氣的閱讀體驗。哪怕是對于部分行業中人,本書也能幫助他們了解具體工作中尚未觸及到的領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實踐者也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向大眾闡明——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整體上還處于一個朦朧的概念階段,遠未到一言定天下的時候。此時,一千個人對互聯網金融的觀察和判斷也許能產生一千零一個版本,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使然。我們也尚未建立一個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語言體系和邏輯框架,讓大家能夠拋開自己的立場,對同一個現象進行客觀、嚴謹的思考和評判。既然剛過“元年”,這個新的業態存在的形式和結構,還需要經過經濟周期的考驗,還需要隨著無形之手的擺動而調整。
正因為如此,感謝作者們的信任,邀請我為這本書作序。讀書的過程也讓筆者借機對過去一年里的精彩和亂象,經歷和思考做一番階段性回顧。我作為一個依然在探索中的從業者,借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對書中相關議題的幾點思考。
1.連接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其實是科技與金融結合的一個特例。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科技和金融的有效匹配、相互成就推動了世界的發展;它們匹配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成為大國在世界領域話語權興衰的先行指數。眾所周知,當今仍然把持著全球最強大經濟發動機的美國,恰恰擁有著并聚集著全球最多資本狂人的華爾街,和聚集著全球最多科技企業和創業天才的硅谷。相比其他科技,金融和互聯網技術有著更加天然的耦合性。兩者的共同特性是連接、互動:互聯網使人、物和信息彼此之間的連接和互動走向史無前例的高度,而金融則滋生于一個連接、互動的大環境。
回顧歷史,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即使促成連接不是初衷,也會成為結果。印刷術造成了人和信息更大程度上的連接;航海、鐵路、航空技術的發展湊成了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電的應用和與其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電話、電報、電網也是從根本上促進了連接;互聯網技術日益廣泛而深入的應用——這里包含正在崛起的物聯網技術——將連接日益推向了極致。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實現隨時在線,實時互動。
金融以“金”為載體,但核心是“融”:融通、兌換、結算。“融”的前提是連接。回顧金融史,很容易發現金融的發展和當時促成連接的技術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航海技術的發展就催生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金融強國:荷蘭。在荷蘭之前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的始作俑者。他們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發現了新大陸,從中獲取了大量資源。但落后的經濟結構和仍然停留在農耕時代的意識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終是有“金”而無“融”,在國土遠小但意識超前的荷蘭人面前失去了先機。雖然建立全世界最早銀行的殊榮屬于意大利,但荷蘭人經過一系列商業和法律機制的創新,讓銀行的信用功能登上歷史舞臺。通過阿姆斯特丹銀行首創的“銀行票據”,荷蘭成了全歐洲貨幣的聚集地。隨后,荷蘭人建立了全球第一個具有現代特征的證券交易所,進一步鞏固了自己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對連接要道的把控,是大國之間博弈的重點,亦是大國興衰的風向標。對航海線路——17 世紀的互聯網——的爭奪,也是決定國家地位的核心。荷蘭取之于西班牙、葡萄牙,占據霸主地位近一個世紀,而后正是因為海上通道的失去,讓位于后起的英國。而美國的崛起,雖然伴隨著更加復雜的外部因素,也是與更加先進的連接同步:從19 世紀末期的鐵路,到20 初期的電網、電話、互聯網……技術拓展連接,本質上是在拓展商業和金融體系的邊界、參
與者和受益者。
伴隨著百年興衰,連接的步伐仍然一路向前:網絡越來越密,速度越來越快,被連接的顆粒度越來越小。智能手機是我們每一個人7×24 小時成為互聯網結點的開始,隨著可穿戴、可植入設備的普及,這種嵌入的程度將會越來越深。連接促成商業,商業激發金融。我們相信,互聯網必將延續這個趨勢,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應用場景融入到商業和金融體系中。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互聯網金融”會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當一切金融活動皆在互聯網環境中發生時,這個形容詞就可以被安全地免去了。
2.未來的金融生態與監管變革
如果說,2013 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那么2014 年則很可能會以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記入中國商業史。互聯網和金融的融合已成趨勢。在過去的一年多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機構嘗試將“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融入金融服務,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賦能金融產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門檻。這些實踐也許能把我們推向2013 年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勾畫的愿景:借助技術安排可以為公眾利益重塑金融業,打破金融的精英權力結構,促進金融的民主化和普惠,實現財富分配的公平。在“互聯網金融”概念中,金融的功能屬性、風險屬性和契約精神沒有改變,但相比傳統金融已呈現一些本質上的差異,諸如加速貨幣去紙化、促進金融服務碎片化、推動金融系統去中心化等。此外,就像生態系統一樣,互聯網金融具有蛻變性(突破固有形態或邊界后產生新物種)、多樣性(業務模式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差異)、進化性(迭代演變速度大大加快)等特征。以此趨勢,金融生態系統必然會從一個相對區隔的、靜態的、模塊化的工業時代,邁向一個融合的、動態的、分子化的數據時代。在轉型初期,更多的嶄新物種將會誕生,物種進化速度不斷加快,生存和競爭的法則也將發生改變。在可預期的轉變中,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做到既把握好風險防范底線,又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已成為各方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和緊迫挑戰。
我們相信,隨著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的演化,行業自我生長、自我糾錯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越來越強。在此,數據不僅是金融運營機構的核心資產,也將越來越成為金融監管者的核心資產,并重構監管邏輯和監管機制。有鑒于此,目前以“產品邏輯+機構邏輯+分業監管”為核心的監管模式,迫切需要作出調整。監管機構需要與行業組織、互聯網金融企業、消費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一道,構建一個良性監管機制。我們建議監管機構采取“園丁式監管”模式,以“包容性”和“底線思維”來防范風險、以“自然選擇”來促進效率
提升、以“適時修剪”來規范行業運作,逐步過渡到“大數據監管”模式。
“大數據監管”的理念,則是指通過動態、實時、互動的方式,圍繞數據的生成、傳輸和使用等環節,通過金融大數據對金融系統內的行為和其潛在風險進行系統性、規范性和前瞻性的監管。盡管“大數據監管”是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下的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我們相信,這個遠期目標必須在“園丁式監管”的培育下,等整個行業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時,才可能實現。其一,是監管的分布化和動態化。以屬地、業務、機構等為導向的監管將會逐漸弱化,更多去監管針對數據及數據背后所代表的行為。其二,是監管的協同化。金融行為越來越深地嵌入人們日常生活,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這種變化將促使金融業監管者與非金融業監管者之間增加跨界協同。以數據為紐帶,監管者之間的交互將越來越頻繁,監管框架和規則也因時而變、隨事而制。而且,大數據配之以有效的分析和呈現工具,不僅能讓監管者迅速觀察到已經和正在發生的事件,更能讓其預測到即將發生的風險和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這樣,監管者可以動態地配置監管資源。制度與創新的結合是一個有志于在世界范圍內承擔大國責任的國家持續發展的必要且充分條件。互聯網金融也許提供了一個契機,但對于從業者、監管者、消費者而言,如何成功地捕捉這個契機,仍然任重而道遠。無論我們最終在哪種制度下達成共識,我們都希望它能有對簡單普世的商業邏輯的尊重、對公平透明的游戲規則的遵守,和對符合人性的商業道德的敬畏。
這里,我們不追求完美,只追求進步——有序地推進變革。
結論:
趨勢已在,未來已來——盡管它無法像這本即將出版的書一樣工整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它會碎片化地存在于每個人、每個企業的微小的變革中。對于每一個希望在變化中掌握先機的人,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堅持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去觀察,而后以嚴謹的態度去討論和總結,在靜止處預見潮流,在混沌中發現秩序。
謹以此序,對作者們表示祝賀。
舒 明
阿里巴巴小微金服集團首席戰略官
自序 從Microsoft Money 說起
當有些同學聽說我在寫“互聯網金融”的時候,打趣我,說我是“什么概念熱就寫什么”。其實不然,我與互聯網金融是很有淵源的,而且也一直都有互聯網金融的情結。1995 年進微軟,2008 年和Bill Gates 同一天離開,我在微軟經歷過好幾個部門, 不過令我最難忘的是我在MicrosoftMoney 的那些年。這是一支極其團結,極其有戰斗力的團隊。我們當年有最強的研發(鄒松、陳眾),最好最認真的測試(Brian Armstrong,鄒利亞),最懂用戶體驗的程序經理(PaulCutsinger,RobRugge),最懂市場的產品經理(AnneQuaranta,Chris Jolley)和最懂金融的編輯(JonMarkman)。我們和銀行合作,制定開放金融交換接口標準OFX1.0 和OFX2.0;我們最早提出第三方支付;我們首先在電腦上成功實現各家銀行之間的轉賬和第三方支付;我們最早在程序中實現自動資產配置和退休規劃……當年我們團隊還提出過微軟投資(Microsoft Investment)和微軟銀行(Microsoft Bank)的概念,不過因為微軟有嚴格的不跨界的規定,不愿意深入合作伙伴的市場(所有的銀行都是大客戶),此事未能向前推進。因此,以后可能會出現Google Bank,或者是Facebook Bank,而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不會有Microsoft Bank。
自2012 年起,互聯網金融開始了一波熱潮,我很欣喜地看到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各種創新。當年我們曾經設想過的許多不同場景的故事在今天都成為了現實或者即將成為現實。不出意外,在五年之內,互聯網將會取代傳統方式,成為金融產品的主要渠道,而移動金融也會成為大家最為習慣的理財和支付方式。
Money Team 的老員工譚磊
@CarelessWhisper
前言 互聯網金融那些事兒
眾所周知,2013 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在這一年中,支付寶的余額寶橫空出世,到2013 年年底,在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內吸納的資金就高達2500 億RMB,而其背后的天弘基金更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基金一舉躍進基金行業的第一梯隊,其資金規模在2013 年的基金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差一點就超越了整個基金行業的龍頭老大華夏基金。那么,我們所說的互聯網金融到底包括哪些部分呢?這其實并沒有一個確切無疑的答案。當互聯網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時,金融行業必然是會和互聯網連為一體的。就像電子商務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一樣,互聯網金融也只是現階段的一個說法。當金融行業徹底與互聯網接軌時,互聯網金融這個詞也將不復存在。而目前,我們認為,凡是通過互聯網方式和渠道銷售的金融產品及其相關的工具,都可以被稱為互聯網金融。
在今天,大家所泛指的互聯網金融包括了互聯網理財、金融第三方支付、P2P 小額信貸、眾籌融資網站、虛擬貨幣等。當年我們在微軟曾經為金融領域設想過的許多不同的場景,在今天都成為了現實,或者即將成為現實。金融確實是一個很嚴謹的話題,不過在本書中我們盡量用互聯網的語言來講述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如果在書中哪個部分不夠精準,或者我們的解讀有失偏頗,請務必不吝賜教。
在此,對書中的問答環節中出現的人物做下簡單介紹:
􀁹 Raymond:譚磊,前微軟金融事業部Money 產品的項目經理和研發負責人。
􀁹 Hellen:宋海旭,目前在跨界混搭中折騰,開始時只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姑娘,轉行去通信行業工作,在硅谷時用芯片智能控制電梯,在投資B2B 電商失敗后,進入美林證券,從此折騰在國內外金融市場。
􀁹 小韓:韓冬,從德國留學8 年歸來的勤奮好學的孩子,專攻于研發和數據分析領域。
􀁹 老吳:吳晨剛,前支付寶商業拓展總監,在支付寶達到今天這個規模的歷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我們特別感謝韓冬同學為本書的很多章節查找資料和數據,沒有他的辛苦工作,本書是不可能以很高的效率完稿的。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也得到了信中利集團劉朝晨同學的建議,以及由鮑佳和張家輝同學制作的插圖,在此一并謝過。我們認為,了解互聯網金融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風險和數據,本書中的各個概念基本上也是圍繞著這兩個點展開的,而其實風險的判斷在很多時候也要基于數據。所以,互聯網金融,要用數據說話。
大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案例大部分來自于海外,可能有的讀者會發出疑問:“難道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就沒有創新模式嗎?”的確有一些,比如支付寶的余寶。但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乃至互聯網領域的大部分創新都屬于“微創新”。要想真正了解這些模式背后的原理,就必須找到這些產品的起源,從本原開始講。
市面上講述互聯網金融相關概念的書已經有不少了,我們這本書更多想做的不是新聞和概念的堆砌,而是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解密,也就是告訴大家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這些產品到底是什么,其前景如何。我們希望這本書就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是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故事會”。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是鮮為人知的,也有一些是在業內耳熟能詳但圈外人不一定知道的。如果你想要了解互聯網金融,翻開本書,我相信你不會失望。
譚磊 Raymond
@CarelessWhisper
引言 當理想可以融入歷史潮流
在2013 年之前,我并沒有把當時網絡上“炒作”的互聯網金融當回事兒,沒有感受到互聯網這個平臺對于金融行業產生的影響,當時仍然抱著對金融行業原有的態度:做金融需要依靠人脈網絡、平臺、專業,需要把握時間差、地域差、價格差等因素才能成功,外人難以真正進入金融的核心。在2013 年9 月份,我第一次深入接觸了了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數據類互聯網金融企業,自此,被互聯網金融所深深打動。大家都知道,在傳統金融行業里僅僅依托于“推銷”是無法真正推進業務的,別人為什么請你去做FA?靠的不是你有新穎的賣點,也不是你自我宣傳得多么好。比如很多企業選擇我們作為FA,有三點原因:① 9 年的業務積累,有自己的網絡;② 擁有一支由專業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員組成的團隊;③“know how”。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席卷而來的浪潮,目前整個金融行業可
以劃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傳統金融機構,第二類就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而它又分為兩類——一種是靠數據驅動的企業,通過自己的渠道獲取大量的客戶數據,如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企業;另一類是靠營銷,依托宣傳、團購等模式走向小微端,目前各路人馬基本聚集于此。作為在金融行業沉浮二十幾年的老兵,在思考應當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的時候,我們深入分析了在過去的200 多年里,從荷蘭首次發行債券,到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和金融中心,再到美國主導全世界的金融體系,這整個近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在19 世紀,各國都面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美、英、法等國戰后美元占據世界貨幣的主導地位,英、日等國經濟實力恢復,這時候中國經濟發展則長期滯后。
2.第二階段。二戰后美元占據世界貨幣的主導地位,英、日等國經濟實力恢復,這時候中國經濟發展則長期滯后。
3.第三階段。歐洲和日本的崛起帶動了電子消費品行業,同時亞洲市場也逐漸興起,帶動了全球電子產業的發展。這期間以日本的發展最為迅速,在1975~1995 這20 年間,日本號稱“買遍全球”。在歷史上,日本用“飛機+大炮”沒有能夠征服世界,但是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候,差點用另一種方式征服了全球。
4.第四階段。在20 世紀80 年代,中國經濟復蘇,并開始高速地發展,逐漸成為了世界制造中心,在經濟方面提升到了一定的地位。“中國制造”賣到了全球,中國憑Made in China 躋身世界經濟貿易體系。這階段中國在高成本、低利潤的發展模式下積累了一些家底,但是后來還都借給了美國。
在90 年代到現在,我們經歷了PC 互聯網時代,開始是中國臺灣代工市場搶占了美國、日本消費品市場,后來整個中國的代工企業有了訂單,掌握了由PC 端延伸的各類技術,世界上更多的人由此知道了China,到現在,全球的iPhone 大多由中國來加工組裝。中國利用制造業+代工+山寨科技擊敗了日本,擠破了美國硅谷科技的泡沫,經濟發展成功轉型,同時逐漸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5.第五階段。互聯網的發展開始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是比較規律的,但是中國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發達國家在金融領域走過的各個階段,中國直接進入了互聯網金融時代,這又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我們即將面對的還有如何進入移動金融的時代。之前的金融機構,如各銀行,忽略了市場上新興的需求,被P2P 等互聯網金融公司打了個措手不及,那么,金融行業的下一波浪潮在哪里?
在以上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思考了兩個問題:
(1)金融服務的本質是什么?
(2)互聯網帶來的本質變化是什么?
我們認為,金融服務的本質在于能夠實現更優良的資源配置,而互聯網的本質在于:因為有了互聯網,世界變成了平的。強調“人人參與”的互聯網精神滲透到了金融領域,同時互聯網又是打通海內外的良好通道,所以我們成立互聯網金融平臺將會
做以下兩件事情:
(1) 為中國企業提供世界各國的優質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產品。
(2)把中國快速崛起而帶來的投資機會分享給世界各地的投資者。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以上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是作為一個金融行業老兵的理想。
融恩資本董事長 宋海旭
@宋海旭hellen
pa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