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woo大學簡體電腦書店
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
( 簡體 字)
作者:王竹立類別:1. -> 程式設計 -> 綜合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 3dWoo書號: 40701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有庫存
NT售價: 295
出版日:3/1/2015
頁數:256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字 )
ISBN:9787121254161 加入購物車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繁體書的下載亦請直接連絡出版社)
1 被打碎的花瓶:復原還是重構 / 1
從一個小故事開始 2
誰打碎了花瓶 3
如何整合碎片 5
學習的三種模式 6
2 學校教育:課內還是課外 / 8
學校是怎么來的 9
數字時代的變化 10
教育真的是保守的嗎 11
教育信息化誤區 13
電子書包熱 17
微課 22
精品課程 25
李康之惑 28
資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30
資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二 32
可汗學院的啟示 34
從翻轉課堂到翻轉學習 36
未來,學校還會存在嗎 41
“第二人生”中的虛擬學校 45
3 網絡教育:希望還是泡沫 / 49
梯子網,在線教育的風向標 50
網絡公開課 51
TED視頻 53
慕課 56
網絡教育面臨挑戰 62
網絡課程的特征 64
網絡教育應揚長避短 68
網絡教育如何創新 70
4 網絡學習:如何整合碎片 / 77
知識變樣了 78
知識就像一棵榕樹 81
把網絡看作銀行 86
博客,你的“銀行賬戶” 87
學會零存整取 89
積件式寫作 91
個性化改寫 94
創造性重構 99
寫作即思考 106
寫不出來怎么辦 108
寫作不分文理 112
還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于零存整取 115
一句話定義網絡學習 117
5 信息超載:連通還是建構 / 119
什么是意義建構 120
連通,還是建構 124
只強調連通是不夠的 126
選擇、選擇、再選擇 129
選擇需要洞察力 131
福爾摩斯的知識面 133
知識結構:從金字塔向蜘蛛網轉變 134
如何看待這位“輟學者” 136
6 包容性思維:如何統合歧見 / 140
批判性思維 141
平行思維 144
包容性思維的基本內涵 147
包容性思維的六項法則 149
包容性思維的基本步驟 156
包容性思維的價值和意義 159
7 學習與創新:如何開啟心智 / 161
今天,人還能干什么 162
知識與創新的關系 165
心智模式與心智枷鎖 170
轉變思考方向 173
軟性思考 176
強制聯想 182
創新思維的過程 188
教學是一門藝術 189
知識創新與模式識別 197
如何識別模式 199
知識創新與頓悟 202
創新并不遙遠 205
8 知識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 209
什么是教育的本質 210
教育是一個“嫁接”過程 212
影響知識嫁接的因素 216
嫁接成功的標志 219
學習: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221
讓學習與思考可視化 223
信息技術對知識嫁接的影響 227
網絡對知識嫁接的影響 230
模仿與復制也是一種嫁接 232
分享也是學習 234
后記 / 238
本書以開闊的視野、全新的思維、通俗的文筆,描繪了一幅網絡時代教與學的“清明上河圖”。內容涵蓋學校教育、網絡教育、網絡學習、包容思維、知識創新和教育創新等方方面面,對目前教育信息化熱點話題如電子書包、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均有獨到的見解。

謹以本書獻給
試圖從信息碎片的汪洋大海中突圍的人們

碎片的呢喃
認識王竹立教授好多年了,雖未見過面,但我們從彼此的博客中相互學習。這次王老師說要出書,我非常高興,因為正好有機會,比較一下碎片與大樹的不同。
博客上的一篇篇文章,好比碎片。這本書經過王老師精心整理后,會怎樣呈現出來呢?我非常好奇,同時我也很需要這本書,因為我在臺灣文化大學信息管理研究所教課,課名是“教學設計與多媒體應用”,非常需要一本好書作參考,并推薦給同學。
收到王老師寄來的電子稿后,我特地把它打印成紙本閱讀,我總認為要好好讀一本書,還是看紙本最舒服,可以翻閱、前后對照、畫重點、寫心得,以及標記出有疑問的地方,以利后續的探究。
西方人說“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雖然書中很多內容,我都似曾相識,但匯整成書之后,氣勢和力道都強大許多,碎片究竟難敵整體,尤其是經過王老師的“個性化改寫”與“創造性重構”之后,碎片已化生為生機盎然的大樹。
王老師以身作則,用“新建構主義”的原則,寫成了這本書。它跟一般教育科技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作者從切身經驗出發,兼具理性與感性,對很多教育現象有深入的探索與思考,以朋友分享的心情來述說,而非一般教科書充斥許多抽象干枯或過時的理論,也不是經由抄編、翻譯或組合他人的文章而成書。
王老師對于加拿大學者西蒙斯提倡的“連通主義”,也有深入的剖析。他把西蒙斯所說的“連通”分為“弱連通”和“強連通”兩種,“弱連通”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誰”,“強連通”則除了前兩個“知道”外,還包括“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樣”,而建立“強連通”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靠整合碎片的新建構主義。
我從事數字學習的工作近20 年。多年來用“弱連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但我越來越懷疑“弱連通”的必要性,因為我發現多年累積下來的成果,未必能發揮作用,反倒是真要用到時,上網及時搜尋一下,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而“弱連通”中卻有許多冗雜的、老舊的雜訊。
王老師說未來的慕課,會往慕秀的方向發展。這是肯定的,慕秀秀什么?秀的就是學習者的創作。各式各樣的創作,文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圖片、聲音、視頻、肢體、雕塑等,這也揭示了評估學習的方式,從分數主義進化為一系列的創作成果。
其實,我上史丹佛大學的慕課《創造力速成》,《創造力速成》里就有慕秀的特色在內。學生不但要自己創作作品,還要以小組方式集體創作,作品上傳之后,因為Novoed 平臺的優異功能,讓每個學生或小組的作品,都能被其他人看見。但這點在Coursera 或edX 平臺上還做不到。
王老師書中提到山東一位輟學者,放棄高中學業,要到北京去上北大青鳥,學程序設計。這個孩子的膽識和勇氣,是可佩的。只是他雖然喜歡計算機,但網絡學習的能力還不夠強,否則就能上網自學了。
現在國內外的慕課平臺非常多,其中最多的課程就是各種程序語言的教學,包括C、C++、Python、Java,等等。而TED 上也有一個短片,是一個十二歲的手機APP 開發者Thomas Suarez 現身說法,短片名稱是A 12year old app developer《十二歲的手機應用開發家》。
他目前就讀于美國加州LA 南灣的一間中學,他還沒進幼稚園之前,就對計算機有興趣,喜歡玩游戲,自修學會寫Java 程序,還在學校成立“Apple APP Club”社團,教同學寫APP。他還說服父母投資99 美元,讓他在蘋果網絡市集(Apple)賣APP,歌星賈思丁的APP 賣得最好。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目前學校的體制與教學內容,已無法滿足年輕的孩子。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未來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他們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除了知識之外,他們還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呢?
王老師的書,教我們如何在碎片紛至沓來的環境下,培養出自己的、獨特的知識大榕樹,以致連綿成為知識森林。主軸還是知識,是偏重左腦的;我們還需要右腦的藝術能力的培養,詩人就是天生的藝術家,王老師是詩人,我們期望他的下一本書,能在未來人才的藝術與創新能力培養上有所發揮。
我很高興有此機會對此書先睹為快,這本書表面看起來文字淺顯,其實外圓內方,是非常扎實的原創作品,富有生命力,有很高的含金量,是王老師多年辛勤耕耘的結果,許多地方都可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與對話,做深度的探索與思考。
我也期待這本書出版之后,大家能有后續的讀書會,好好的、深入的、一起讀這本書,以構建出一個持續的對話與深化的空間。
鄒景平
臺灣地區著名教育科技專家
2015年1月6日

科技,深度理解教育后的殊途同歸
自2400 多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創建學院以來,面對面的學習方式一直保留下來。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21 世紀的高度網絡化和各種技術匯聚在一起,使人們接受教育的途徑和范圍極大地拓寬了,學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們開放,它為傳統教育的變革帶來了機遇,為現代教育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在撲面而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新浪潮中,網絡改變了人類延續幾千年的教與學的模式。比如翻轉課堂,新技術的應用為學習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的方式方法,信息革命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一.網絡技術帶給教育的變革顯而易見
今天,當我們看到學齡前兒童都拿著iPad 玩游戲,通過觸摸來感受和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毫無疑問,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讓教育變得更加平等、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個性化,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正在影響并重塑人們的學習方式。這是一個任何能接入互聯網的人都可以享用的學習大課堂、教育大世界,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如此空前地彼此相接相連,從陸地到天空到海洋,從火車到飛機到輪船,隨時隨地都可以向任何人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與任何人分享,即自我學習和幫助他人學習。網絡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革有以下10 個方面。
1.教育變得更加開放包容。人們不僅僅是向同種族、同地區或文化的人學習并分享,也向來自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地區或文化的人學習并分享。
2.教育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共享全球巨大的知識資源庫,貧富差距不再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包括那些最貧困地區最貧困的人也都享有學習的機會。
3.教育變得更加便捷靈活。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接入互聯網就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如同移動的身邊課堂,使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
4.教育變得更加注重個性。根據個人的節奏來學習,而不是人為規定統一的進度,通過學習過程中數據的存儲和分析,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變得更加智慧智能。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載體,不需要空間的在線課程,提供了人們進入一個虛擬世界或模擬場景之中與任何一位大師互動的機會。
6.教育變得更加高效透明。成本降低、費用降低,用最經濟的方法為人們提供高質量教育,比如不走進大學也能夠系統地接受高等教育。
7.教育變得更加形式多樣。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特別是研發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拓展或者變革學習潛力的技術工具。
8.教育變得更加靈活互動。通過交互界面和環境,實時或者是異步的人與人、人與信息交流,比如評價,包括學習者評價課程和學習效果的評估,雙方相互適應和相互影響。
9.教育變得更加快樂有趣。教育的“娛樂化”、“游戲化”喚起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在教育中傳遞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者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10.教育變得更加寬闊廣博。某些學習領域的受眾面非常小,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無法形成規模,而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形成長尾的聚合。
學習是人生中不變的一個常數,信息革命成功地將學習推到了人生的極致。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移動設備已經成為了連接世界的中心、世界智能的超體、個體智慧的延伸、快速決策的依靠、生活方式的映射。依托移動互聯技術,我在去年創辦了跟誰學,一個O2O 找好老師的學習服務電商平臺,這個平臺實際上已經展現了王竹立教授在《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中所闡述的網絡教育的“淘寶模式”的概念。我們希望所有有知識、技能、才華的人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成為老師,讓所有需要知識、技能、才華的人都在這個平臺上找到他們學習的榜樣,從而改變每一個人影響世界的方式;我們希望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每次拿出手機打開APP 或者打開計算機登錄網站時,就如同是開啟了一段專屬于自己的學習和探索世界的快樂旅程。
二.技術的現代化不能替代教育的現代化
技術革新和科技進步在改變全人類教育的方式方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技術的確很重要,技術是手段,但不是本質,技術的現代化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現代化。“教育是幫助受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歸根結底,人還是要守護他的精神高地、守護他的內心。一個人的內心感覺是否幸福、是否寧靜、是否有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最終還要回歸教育本質、回歸幸福本質、回歸愛的本質,而這一切都不是依靠技術革新能夠解決的。
在談到科技和教育相結合的時候,許多人都試圖通過這種結合對社會有所改變、對人類有所影響,試圖通過科技手段推進教育變革。我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能夠為每一個學習者可持續的幸福人生奠基,我們如何能夠成為榜樣,讓學習者愿意去效仿,并且成為學習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快樂源泉。
三.積極擁抱教育新時代的變化
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力,教育將這種潛能挖掘出來,促進個人成長,從幼稚走向成熟,造福于人類社會。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如果我們因為恐懼變化而視而不見,我們就會被變化拋棄。這就像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我們恐懼技術,就會被技術拋棄,我們就可能被動、就可能落后。身處這樣一個極具變革的時代,在積極擁抱變化的同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實現教育夢想。
最后,我想說,傳統教育模式正處在千載難逢的變革之中,《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探索了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新模式。這些教育教學新模式正在改變世界千千萬萬學習者的學習方式,那些致力于推進教育變革的人可以讀一讀這本書,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汲取靈感的書。瞬息萬變的世界從未停止過革新的腳步,我們處于一個在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轉折點,就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它必定會加速變遷。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隨著時間勾畫新的年輪,必定會有無數的驚喜等待著我們。
陳向東
跟誰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跟凌亂較真,追求真知
“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狄更斯這句話,已經被中國網民玩壞了,但它依然是對這個時代最恰當的描述。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沒有一個人不是在繁榮和泡沫,在最好和最壞的思考中,糾結著、凌亂地前行。歷史讓我們這代人碰上了一個大時代……
同樣,對教育行業的從業者、創業者和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教育的繁榮,目不暇接的概念創新,已經讓教育實踐者無所適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連通主義,可汗學院,翻轉課堂,微課,慕課,電子白板、Pad 課堂、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電子檔案待等,一系列的新名詞,讓一線教師眼花繚亂。再加上中國特有的大一統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容易簡單粗暴地肯定某種主義,否定另一種主義,全然沒有耐心在教學流程的細節中,去尋找好的教學和壞的教學,有愛的教學和應付差事的教學之間的差別。結果,理論越來越多,教學的實際效果卻越來越差。我無數次遇到老師小心翼翼地問,“這樣做,是不是行為主義呀?”你想想,一個人在起步的時候,總是猶猶豫豫地問別人,到底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這路還怎么走?!
在一片喧吵中,到哪里去尋找真知?親愛的讀者,作為局內人,我的建議是,不要去找那些聲名顯赫的學術大佬,而要去聽那些喜歡跟凌亂較真,追求真知的、稍顯邊緣化的學者。作為這個時代的成功者,大佬們都是靈活的順應形勢的人,在順應中得到了今天的聲名和利益。他們應該對今天中國教育的問題負責!而那些執意跟凌亂較真,追求喧囂后面的真知識的人,才可能給你提供不一樣的觀點。在我眼里,王竹立就是這樣一位跟凌亂較真,追求真知的學者。所以,我要向讀者隆重推薦他的這本新著。
在這本書里,竹立老師對于教育信息化、電子書包、微課、精品課程、教育資源、可汗學院、翻轉課堂、“第二人生”、網絡公開課、TED 視頻、慕課、連通主義等熱點話題,都有分析和思考。難能可貴的是,他一點都沒有人云亦云,他提出的觀點,都來自于他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一手實踐。
在且行且思考的教學和學術研究過程中,竹立老師也著力于建構新的解釋理論,這本書里介紹的基于博客寫作的零存整取式的新建構主義學習觀,包容性思維的6 種法則,知識的一二三級結構、知識嫁接理論等,都包含了他多年的認真思考。雖然我不是全部同意他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都是他長期思考和閱讀的結果,對任何一個關注和思考教育問題的人,都是非常有啟發的觀點。
我跟竹立老師是多年的好友,但我們其實只是N年前在南京大學見過一面,一見如故。他是一位勤快的寫作者,他的博客在教育技術圈內有很大的影響力,我一直是他博客的忠實讀者。蒙他不棄,曾在他的博客上大力宣傳自己的小文《教育的“技術”發展史》,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項研究。這次有機會讀他的著作,我才知道他還是一位詩人,詩寫得非常好,曾出版詩集。作詩的創新型思考過程,也被他寫到了書里,成為創新型思考的研究素材。他閱讀廣泛,專著中對福爾摩斯知識結構的分析,讀來既新鮮又有趣。他也花了很多筆墨記錄他在教學設計中的神來之筆,對一線教師來說,很容易借鑒,又引人思考。書中這類新鮮、有趣、有料的小故事比比皆是,讀來很有趣味。
我猜在竹立老師的眼中,我也是一位跟凌亂較真、追求真知的人,不過我不像他這樣勤奮著述。我猜,催著我這個懶人交稿,一定讓他著急了。
好在我是認真讀了,認真寫的。
郭文革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著名在線教育專家
2015年1月12日于燕園


自序


幾個月前,道焰博士走進了我的辦公室,向我提出一個建議:寫一本書,將近年來我對網絡時代教與學的研究與思考整理出來,一方面可以作為一個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作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因為我每年都給教育技術研究生開一門《網絡時代的學習》選修課。
一開始我有些猶豫,因為我知道,學術性書籍由于銷量不大,一般出版社不愿出,學者往往要自己掏錢出書;加上我受一個說法影響,說國外很多學者更重視發paper(論文),而不是出書。
沒過多久,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張慧敏找到我,她說看了我寫的關于網絡時代學習的一些博文,想約我寫一本關于網絡時代學習的書,因為這樣的書有較大的需求,而“市場上還沒有同類書”。此次談話終于促使我下定了決心,我迅速行動起來。
此后的兩三個月里,我推掉了一切能推掉的社交活動、外出開會、講課和考察的邀請,甚至一度中斷了博客的寫作,利用一切空余時間來寫這本書。我再一次體會到自己提出的零存整取學習策略的好處,之前我寫的大量論文、博文,做過很多次的講課、講座的PPT,都成了這本書的“積件”,這些都是前期的積件式寫作和個性化改寫,我將今天這本書視為又一次創造性重構。我說過,網絡時代的學習就是一個零存整取、不斷重構的過程。
在這本書里,我試圖以新建構主義為核心,將自己近年來對網絡時代教與學方面的全部思考納入其中,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拆分與重組,使之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個性化思想體系。
一開始,我沒有找到合適的框架來整合這些成果的碎片,這些研究與思考的成果散布在我的數十篇論文和數百篇博文中。用什么樣的框架結構讓它們各安其位,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體系,需要摸索。我采用的依然是零存整取的方法,每寫一段就發給慧敏看看,她會把自己讀后的感想及時反饋我,在交流互動中有一天我忽然找到了一個框架,將它們大部分囊括起來,這就是你們看到的今天這本書的樣子。效果如何,只有讀者才能評判。
為了讓這本書適合大多數非本專業的教師和讀者閱讀,我試圖在通俗性、趣味性與專業性、學術性之間取得某種平衡,盡量借助一些故事和案例,對抽象的理論進行深入淺出地闡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娓娓道來的語言講述自己對網絡時代教與學的探索與思考,希望這本書既叫好又叫座。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希望而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最喜歡的美國民主詩人惠特曼在他的詩集《草葉集》(正編)結尾的《再見!》一詩中,曾這樣向讀者袒露心跡:“同志,這不是書本,誰接觸它,就是接觸一個人。”這個人便是詩人自己。我也一樣,我希望自己的這本小書也像我這個人一樣,真實、自然,有思想,有個性,有體溫,也有態度;既有突出的長處,也有難以避免的缺陷。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不是教科書、論文集,而是一個人在網絡時代學習、思考、實踐和探索的經驗與教訓的結晶。誰讀到它,誰就在與我對話和交流,談到高興處,我會從書本中跳出來擁抱你,在你的額頭上印上一個虛擬的、卻真誠的、同志式的吻!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通過這本小書,相互認識吧!
王竹立
2014年12月10日于康樂園


時代真的不同了!

時代真的不同了,這一點連變化最慢的學校里的老師也已經感受到了。
每年,我都要給很多研究生講課。他們中有不少是來自一線的中小學教師。他們都問我同一個問題:學生上課玩手機,不聽講,怎么辦?他們都想看看我有什么好辦法。
我發現學生上課玩手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僅在中小學有這樣的問題,那些中高職院校有這樣的問題,即使在許多名牌大學里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
我聽說在一些名牌大學里,每當討論教室里要不要配備Wi-Fi的時候,就有些教授非常反對配Wi-Fi。他們說:“不,不要,不能裝Wi-Fi,否則學生們都不會聽我講課了。”
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大學教授那么害怕網絡,好像網絡是自己的敵人一樣。后來我上網查資料,發現這個問題居然成為國際難題,連人民網對此都有報道,手機居然成為課堂上打不退的“第三者”,全世界的教師都把手機視為自己的敵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敵人,是“情敵”,這可怎么辦呢?
面對“第三者”,中小學老師的對策是沒收!看到一部沒收一部,看到一臺沒收一臺。但有中小學老師告訴我,沒收的效果好像也不大好,有些學生剛被沒收了手機,過不了幾天又買了另外一部。網上有報道,某大學對待課堂上這種“低頭族”,也采取沒收手機的辦法,不過大學老師“文明”一點,他們沒收一個月后會把手機還給學生。
大多數大學不會沒收學生的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但會反對在教室里安裝Wi-Fi。可即使教室里沒有Wi-Fi,學生們也會用手機流量上網。
在我的好朋友焦建利教授的博客上,我看到過如下這幅:課堂上老師在講課,每個學生面前都放著一部筆記本電腦,每部電腦的屏幕上都播放著不同的畫面。我在大學講課時也經常遇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人手一部電腦時老師該怎樣上課?

引自焦建利博客:教育技術自留地 http://www.jiaojianli.com/1982.html
面對這種情況,我自己的對策有三招:新、奇、實用。“新”,就是我保證自己所講的內容是同學們在網上看不到或者不容易看到的,一般是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心得體會;“奇”,就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盡量新奇有趣、富于變化,讓同學們有點意想不到;“實用”,就是我保證自己所講的內容盡量符合同學們的實際需要,對他們有幫助。現在同學們都很現實,如果你講的東西太過抽象,太過理論化,他們就不愛聽。
我這樣做有一定的效果,課堂上低頭看手機的現象少了,課堂氣氛與互動也比較熱烈。這樣上課對老師的要求太高了,老師不好做了,難度加大了,工作量提高了,但報酬并沒有增加。
我常常會讓我的研究生為我做助教,他們也看出每次上課前我都很焦慮,尤其是上新課,我總是要準備很長時間,甚至在走進課堂前的最后一分鐘還在構思這堂課該怎么講,第一句話該講什么?我的研究生不明白我為什么那么焦慮,他們說王老師你身經百戰,還怕上不好一堂課?
他們不知道,我做的所有這一切只為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學生上我的課時,不要看手機或筆記本電腦!我希望牢牢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有一次我做完講座,一位老師向我提問。她說:王老師,我覺得現在老師的地位越來越低了,以前,老師地位還挺高的,學生們很尊重老師,現在好像不是這樣了。這位老師的感覺是對的,因為今天老師們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網上有很多東西,老師有的,學生們基本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說不定老師沒有看過的,學生們也可以先從網上看到。如果網上的課程比你的課講得還要好,還要有趣,學生們為什么還要聽你講課?如果你講的東西網上都能找得到,學生們為什么還要聽你講課?這就是老師們今天遇到的嚴峻挑戰!
那么,對學習者來說,互聯網是否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呢?也不盡然。我常常聽到學生們有這樣的困惑,通過網絡確實能夠學到很多東西,但從網上學到的東西大都是零零散散的,不系統,好像學了很多東西,又好像什么都沒學到,或者學過之后又忘了,這該怎么辦?
還有一個困惑,現在網上的東西太多了,學習者根本看不過來,而且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該怎么取舍?如何鑒別?
這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們該怎么辦?
這本小書,就從這里開始講起吧。
pa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