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woo大學簡體電腦書店
無界:人工智能時代的認知升級
( 簡體 字)
作者:劉志毅類別:1. -> 程式設計 -> 人工智慧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無界:人工智能時代的認知升級 3dWoo書號: 48877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
有庫存
NT售價: 275
出版日:4/1/2018
頁數:248
光碟數:0
站長推薦:
印刷:黑白印刷語系: ( 簡體 字 )
ISBN:9787121336898 加入購物車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繁體書的下載亦請直接連絡出版社)
第一部分 智能的未來:技術進化與人類理性
第一章 技術與文明 / 002
技術的發展 / 002
時間的尺子 / 002
技術的進化 / 005
科技大停滯 / 008
文明的范式 / 012
圖靈的預言 / 012
人類的意識 / 015
文明的范式 / 018
第二章 理性與基因 / 023
理性與智慧 / 023
集體的智慧 / 023
合作與進化 / 027
人類的心智 / 030
自由的基因 / 033
機器的意識 / 033
人類的進化 / 036
自由的基因 / 040
第二部分 價值的重塑:探索未來知識的邊界
第三章 真理之路:世界的本質 / 046
科學與時間 / 046
科學的思想 / 046
時間的方向 / 050
量子世界觀 / 054
宇宙的秘密 / 058
弦論的思考 / 058
孤獨的宇宙 / 061
星空的秘密 / 065
第四章 生命之路:基因與進化 / 069
生命的起源 / 069
達爾文主義 / 069
生命的禮贊 / 073
物種大爆炸 / 076
基因的機器 / 079
基因與文化 / 079
進化的思考 / 083
社會生物學 / 086
第五章 士人之路:歷史的余韻 / 091
國民的精神 / 091
貴族的精神 / 091
士人的風骨 / 094
隱士的哲學 / 098
文化的要義 / 101
無為的藝術 / 101
中庸的思想 / 105
禮儀的真諦 / 109
第六章 文明之路:文明的邏輯 / 113
文明與歷史 / 113
文明的進化 / 113
歷史的邏輯 / 117
戰爭的力量 / 120
人性與自然 / 124
物欲與暴力 / 124
人性的火花 / 128
自然的法則 / 132
第七章 群體之路:重新理解世界 / 136
政治的江湖 / 136
政治的溯源 / 136
理想和現實 / 140
群體與個體 / 143
經濟的世界 / 147
經濟學思維 / 147
決策的藝術 / 152
不平的世界 / 155
第八章 人性之路:認識人類自己 / 160
智能與思維 / 160
智能的探索 / 160
思維的本質 / 164
最強的大腦 / 167
孤獨的心智 / 171
潛意識奴隸 / 171
認知的局限 / 174
情商與人格 / 178
第九章 修行之路:重塑世界觀 / 182
科學與世界觀 / 182
科學的革命 / 182
哲學的價值 / 186
藝術的慰藉 / 189
人生的基本功 / 193
人生的節奏 / 193
幸福的智慧 / 197
狡猾的情感 / 200
第三部分  思想的格局:免于被奴役的未來
第十章 免于被奴役的未來 / 206
新物種 / 206
自由的技藝 / 206
思想的格局 / 210
AI 的進化 / 214
未來生存法則 / 218
未來知識分子 / 218
可預測的未來 / 221
理性生存法則 / 225
未來已來。 在“AI+”世界,限制我們的是認知,面對指數式增長的知識和信息,焦慮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底色。 我們應該如何迎接和擁抱智能文明?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本書有趣有料,通過研究人類面對復雜世界不同領域的知識,探索面對未來智能文明的現代人必須掌握的生存原則。全書分為“智能的未來:技術進化與人類理性”“價值的重塑:未來知識的邊界” 和“思想的格局:免于被奴役的未來”三部分,為你構建一個智能時代的認知升級的知識體系。

復雜世界下的認知重啟
現代世界變化非常快,以至于大部分中國當代讀書人在這個時代都
不敢自稱為“知識分子”,而隨著傳統知識分子的概念日漸式微,以及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逐漸成為這個時代思想領域引領潮流的人,我們開
始重新認識知識及擁有知識的人。美國作家菲茨吉拉德曾有一句名言: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
想法,還有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作為一個現代的知識分子或者一個
現代人,我們應該學會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而是灰度的、不確定的、沒有定論的。為了擁有這樣復雜思考的能力,
我們需要掌握哪些領域的知識呢?
知識概念的擴展:從西方哲學談起
首先,理解知識,我們需要回到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哲學大
師柏拉圖。對知識的本源定義,柏拉圖的定義是共識,即“知識是經過
驗證的真實信念”。柏拉圖是第一位從唯理主義出發建立縝密的思想體
系結構的哲學家。他提出了理念(Idea)的理論,理念是一種根據純粹
心智的角度所觀察的形式(Form),以下這段話闡述了柏拉圖對知識
的理解(選自柏拉圖《斐都》):
在探究每個事物時,一個人倘若能夠進來憑理性而不是在推理中引
進視覺或者將思考與其他任何感官并用,這個利用純粹、絕對的本質,
并且進來不用眼睛、耳朵,甚至不用整個身體,以免這些感官干擾他的
心靈并阻礙獲得真理和智慧的人,豈不是最完美的嗎?
對以上內容的理解是,物質世界是完美“理念”世界的影子,人類
渴望了解永恒、不變和完美的“理念”,而“理念”不可能通過感覺認
知獲得,而只能通過純粹推理獲得。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則對這個
定義提出了反駁,他認為理念和形式不可能與實物隔離開,也不存在獨
立于感知的過程,有關各種形式的知識總是由感覺來認識,即從經驗主
義的角度得出了知識的理念,我們稱為記憶的東西是從知覺中獲得的,
并且對同一事物的記憶發展成經驗。一項經驗是由許多記憶構成的,從
經驗那里開始產生工匠的技能及學者的知識(某物形成方面的技能及存
在的學問)。我們得出結論:這些知識既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源自
其他高級的知識,而是由感覺認知發展起來的,這個階段的知識主要是
通過研究外部世界得到的,探索的知識的對象是外部的客觀實體。
到了近代哲學,人的主體性思想崛起,人們開始研究人自身,以
及人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這時出現了兩種有關認知世界的理論,即探
討思維和存在關系的理論,由此,認識論開始出現了。認識論主要研
究的是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以及人如何獲得確定性的知識。這時候,
由于方法的不同,就出現了所謂的唯理論和經驗論。
唯理論認為人們是從天賦觀念出發通過理性演繹獲得理性知識,
而經驗論則從經驗出發通過歸納總結獲得真理性知識。兩者探討的都
是如何獲取真理性知識的命題,只是各自用到的方法差異明顯。無論
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都屬于理性主義的范疇,這些哲學家的目標都
是在探討人類如何獲取真理性的知識。唯理論是從天賦觀念出發,通
過理性的演繹來建立整個知識體系,唯理論以數學作為知識的模型,
把必然真理作為知識的目標,把觀念的內在標準作為真理的標準。而
經驗論則特別重視經驗的作用,把經驗看做知識的來源,從感覺經驗
出發,通過歸納總結推導出普遍的知識,把觀念與經驗的符合當做真
理的標準。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人們認為追求真理性知識是最重要的,
人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理解這個世界。
這里我們需要討論兩位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和霍布斯。培根的名
言“知識就是力量”人盡皆知,他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知識對世界的
改造作用,提倡用一種實用性的知識來認識和改變世界。由于人生存
在四假象,人們要破除這些假象就需要以感覺經驗作為起點去獲得真
正的知識。霍布斯被稱為近代唯物主義第一人,他將培根開創的經驗
論向前推動了一步,很系統地闡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感覺經驗—印
象—概念—判斷—知識體系。霍布斯創造了一整套基于經驗拓展知識
的方式。
總結一下,我們在這里探討西方哲學中關于知識的理念,就是提醒
大家,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拓展是人類自古以來認識世界的方式,
人類只要存在對世界的好奇心,就需要不斷地掌握新的知識來更深入地
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

不確定的未來:建立復雜認知的信念
在探討了人類對知識的追求以后,需要探討一個問題:哪些知識對
我們來說是“有用”的呢?答案是,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復雜認知信念的
知識,就是有用的知識。所謂“認知信念”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術語,
即一個人對知識和獲取知識的看法。簡單的認知信念是單一的鼓勵的事
實,一旦確定以后就無法改變,是一個非常被動及尊重權威的認知方式。
我們從小就被培養著這樣的信念,權威說什么就是什么,課本上說什么
就是什么。而復雜認知的信念則認為知識是一個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復雜
體系,每個知識和其他知識都有內在的聯系,而且知識會隨著時間和場
景的變化而發生演化,現有的知識只是一種假設,當新的理念被發明,
新的證據被發現以后,它就會被替代。這樣的理念讓我們學會不盲從權
威和專家,而依賴自己的大腦去判斷知識的真偽,從而形成復雜的認知。
這里需要提及有關知識的觀念。哲學家洛克把知識分為簡單觀念和
復雜觀念,簡單觀念就是很多結論性的單個信息,而復雜觀念則是把多
個簡單觀念經過加工、組合、歸類和整理后形成的。簡單觀念就是直接
通過感覺和本能獲得的,而復雜觀念則是通過推理和理性推導出來的。
現代社會的認知,就是要去除大多數簡單的觀念,建立更多復雜的觀念。
這樣的復雜觀念多了,就形成了復雜的認知信念。
為什么需要形成復雜的認知信念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身處于
復雜的世界中。這里我們提及兩本書,一本書是菲利普·鮑爾的《預知
社會》,另一本是伊利亞·普利高津的《確定性的終結》。《預知社會》
研究的是群體社會的復雜性。由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的不是個體,
而是相互連接的群體,因此,為了理解群體構成的世界,就不能用確定
論和決定論的思想,而是要用整體論和系統論的邏輯去理解。《確定性
的終結》一書則通過對不同群體的特質的研究,告訴我們需要建立起復
雜性思想。由于傳統的教育下產生的知識結構并不存在這個認知方式,
所以我們更多學習的是確定的算法、工具或者模型,而現代的復雜社會
則需要我們從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有了解更多、更復雜
的知識,才有可能在面對不同問題時有復雜的解決思路和認知模型。
現代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面臨的現實和未來是不確定的。比如,
技術的發展我們是無法預測的,每種技術的出現都像一個新物種,深刻
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正如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所探討的,未
來的科技生命將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無論你
使用一樣工具的時間有多長,無盡的升級都會把你變成一個“菜鳥”。
永遠是“菜鳥”是對所有人的新設定,這與你的年齡、經驗都沒有關系。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如物理學、生物學、人類學和歷
史學等。
我們在這本書中,也涉及了相關的命題:討論了物理學中的量子力
學和弦論,并梳理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命題。從生物學角度去理解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探索了基因在進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關于物種爆
炸理論的邏輯。進一步探索了人類文明是如何形成的,理解人性中的競
爭與互助在文明的進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甚至還研究了現代政治
和經濟學的命題,讓大家了解政治生活為什么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及全球化的問題是如何出現的……討論這么多領域的命題,就是希望
大家通過這些跨領域課題的探討,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以及建立起不同
學科的邏輯思維。需要知道的是,在現代社會產生學科分工之前,所有
的知識其實是一體化的,工業革命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和人類的分工,但
是也帶來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零碎的、簡單的。本書提及
這些命題就是希望建立起復雜認知的信念,并解釋這些知識內部的聯系。
初步涉獵這些知識能夠讓我們產生知識融合的概念,也能讓我們更深入
地理解不確定性的未來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邏輯。
總之,由于世界是復雜的,而作為個體的我們面對復雜的世界需要
建立更加復雜的認知信念。所謂成長,其實就是建立復雜思考的思維方
式,原有的學科分類下的知識體系對現在的我們而言并不完全適用,尤
其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因此,本書研究了涉及多個學科的命題,試
圖建立起關于不同學科的基本理念和世界觀,并在不同學科的知識中進
行融通,目標就是為不確定性的未來提供一個簡約的知識框架。
學會幸福的知識:建立平和的內心秩序
有的人問,如果我不想成為一個學貫古今、思想復雜的現代人,那
么追求知識對我而言還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一
個人要追求幸福,就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去面對未來,否則,不確定的未
來會讓一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想象中的未來有太大偏差,從而降低幸福感。
換言之,追求幸福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獲取更多的知識。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從人們為什么不幸福談起。按照哈佛大學社
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的說法,人們不幸福的根源是因為想象力
帶來的偏差。由于人類是唯一會思考未來的動物,對于很多事情的想象
比真正的體驗更讓人愉快。人們想象未來,還因為我們生來就帶有強烈
的控制欲,獲得控制權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
通過想象未來獲得一種控制感。想象還能有效地防止痛苦,提前判斷可
能出現的不好的事情,能夠從心理層面降低壞事對我們帶來的心理上的
沖擊。可是,人們在做預測的時候考慮的是現在的狀況,如果把現在的
狀況投射到未來,而未來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就會造成預期偏差。
大多數人對未來的想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進行未來預期的時候為
了降低這種局限性、擴張想象的空間,就需要掌握足夠的知識進行預測
和判斷,使得理性的邏輯能幫助我們提升想象的可靠性,或者稱為反脆
弱性。這樣,當未來逐步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落差就會降低,反而
會發現我們的預測是如此有彈性和符合現實,從而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即使是理解幸福本身的意義也對提升
個人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幫助。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經
對幸福感進行研究,認為“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浮現于人們的
追求面前,而只不過表現為目標達到一宿的副產品”。而對于大多數人
來說,追求愉悅和快樂的感官體驗好像就是一種幸福,
這種幸福是不持續的、短暫的,那種享樂是轉瞬即逝的,就好像過
度的美食帶來的快感一樣。真正的幸福,是為了某個特定的目標,全心
地投入某件事情,達到忘我的狀態,從而獲得內心秩序的平和狀態。這
個觀點在目前主流研究幸福的心理學家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對于
大多數沒有學過相關理論的人來說,可能會顯得有點匪夷所思。正如心
理學家米哈里在他的著作《心流》中所說,“尋求快樂是基因因為物種
延續而設定的一種即時反射,其目的非關個人利益。進食的快樂是為確
保身體得到充足營養,性愛的快樂則是鼓勵生殖的手段,它們的實用價
值凌駕于一切之上。但實際上,他的性趣只不過是肉眼看不見的基因的
一招布局,或無時無刻欲念纏身的人,就無法自由控制內在的心靈,跟
隨基因的反應,享受自然的樂趣,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我們應該認清事
實真相。”如果要認清幸福的真相,就要從根本上去了解人性,了解人
類的基因、心智、情感和大腦,而這部分的內容也在本書中有所涉獵。
只有更徹底地了解我們自身,才有可能對外界帶給我們的感受有更加準
確的判斷,從而知道如何分辨積極和消極的情緒,獲得更好的人生體驗。
總結一下,知識帶給我們的就是降低不確定性的未來帶給我們的想
象的預期偏差,這樣有利于我們保持內心秩序的平和,而理解幸福的意
義本身也有助于我們提升幸福感,進而我們知道了了解心理學、生物學、
社會科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知識的必要性。因為這些領域的知識能幫
助我們理解人類究竟是如何去思考的,進化過程中的基因對我們現在的
情感體驗和心理狀態有什么影響,以及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去決策的、如
何去控制自己的情感等問題。理解了這些領域的問題以后,我們就能更
好地把控情緒,處理好想象力偏差帶來的不幸福感,以及充分認知到人
類本身的復雜性,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不用帶有太多的恐慌情緒了。
最后,由于筆者才疏學淺和認知局限,以及此書當中涉及領域繁多
復雜,所理解的觀點并一定是絕對準確的。對于真實的世界,每個學者
都有不同的理解維度,希望大家在閱讀的時候保持批判性的思維,也保
持質疑的精神,這樣也符合筆者寫書的初衷,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并時時刻刻去思考和質疑。希望大家在掩卷長思的時候,能夠獲取一些
精神的愉悅,這樣也算是求仁得仁,在知識的領域能夠對自己也有所交
代。
pa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