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會員 / 註冊 --
|
|
|
|
ANSYS 14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 ( 簡體 字) |
作者:李兵 | 類別:1. -> 工程繪圖與工程計算 -> ANSYS |
譯者: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3dWoo書號: 35071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缺書】 NT售價: 345 元 |
出版日:4/1/2013 |
頁數:548 |
光碟數:1 (含視頻教學) |
|
站長推薦:  |
印刷:黑白印刷 | 語系: ( 簡體 版 ) |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
ISBN:9787115309198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序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ANSYS 14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以ANSYS的最新版本ANSYS 14為藍本,對ANSYS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步驟、應用技巧進行了詳細介紹,并結合典型工程應用實例詳細講述了ANSYS具體工程應用方法。 書中盡量避開了繁瑣的理論描述,從實際應用出發,結合作者使用該軟件的經驗,實例部分采用GUI方式一步一步地對操作過程和步驟進行了講解。為了幫助用戶熟悉ANSYS的相關操作命令,在每個實例的后面列出了分析過程的命令流文件。 《ANSYS 14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分為兩篇。第1篇為操作基礎篇,詳細介紹了ANSYS分析全流程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分為6章:第1章是ANSYS概述,第2章介紹幾何建模,第3章介紹劃分網格,第4章介紹施加載荷,第5章介紹求解,第6章介紹后處理。第2篇為專題實例篇,按不同的專題講解了各種實例的參數設置方法與技巧,分為9章:第7章介紹靜力學分析,第8章介紹模態分析,第9章介紹諧響應分析,第10章介紹非線性分析,第11章介紹結構屈曲分析,第12章介紹譜分析,第13章介紹瞬態動力學分析,第14章介紹接觸問題分析,第15章介紹優化設計。 《ANSYS 14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的配套光盤包含書中所有實例的源碼和操作步驟的視頻講解。《ANSYS 14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適用于ANSYS軟件的初、中級用戶學習參考,也可作為從事結構分析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ANSYS軟件的參考書。 |
目錄:第1篇 操作基礎篇
第1章 ANSYS概述 2 1.1 有限單元法簡介 3 1.1.1 CAE軟件簡介 3 1.1.2 有限單元法的基本概念 5 1.2 ANSYS簡介 6 1.2.1 ANSYS的發展 7 1.2.2 ANSYS的功能 7 1.3 ANSYS14的啟用及界面 8 1.3.1 ANSYS14的啟動 8 1.3.2 ANSYS14運行環境配置 9 1.3.3 ANSYS 14的用戶界面 9 1.4 程序結構 11 1.4.1 處理器 11 1.4.2 文件格式 12 1.4.3 輸入方式 12 1.4.4 輸出文件類型 12 1.5 ANSYS分析的基本過程 13 1.5.1 前處理 13 1.5.2 加載并求解 14 1.5.3 后處理 14 1.5.4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靜力分析實例 15 1.6 本章小結 16
第2章 幾何建模 17 2.1 坐標系簡介 18 2.1.1 總體和局部坐標系 18 2.1.2 顯示坐標系 20 2.1.3 節點坐標系 21 2.1.4 單元坐標系 21 2.1.5 結果坐標系 22 2.1.6 坐標系創建實例 22 2.2 工作平面的使用和操作 25 2.2.1 定義一個新的工作平面 26 2.2.2 控制工作平面的顯示和樣式 26 2.2.3 移動工作平面 26 2.2.4 旋轉工作平面 27 2.2.5 還原一個已定義的工作平面 27 2.2.6 工作平面的高級用途 27 2.2.7 工作平面創建實例 29 2.3 布爾操作 31 2.3.1 布爾運算操作 31 2.3.2 布爾運算的設置 32 2.3.3 布爾運算之后的圖元編號 33 2.3.4 交運算 33 2.3.5 兩兩相交 34 2.3.6 相加 35 2.3.7 相減 35 2.3.8 利用工作平面作減運算 36 2.3.9 搭接 37 2.3.10 分割 37 2.3.11 粘接(或合并) 38 2.3.12 布爾操作實例 38 2.4 自底向上創建幾何模型 41 2.4.1 關鍵點 42 2.4.2 硬點 45 2.4.3 線 47 2.4.4 面 49 2.4.5 體 50 2.4.6 自底向上建模實例 52 2.5 自頂向下創建幾何模型(體素) 61 2.5.1 創建面體素 61 2.5.2 創建實體體素 62 2.5.3 自頂向下建模實例 63 2.6 移動、復制和縮放幾何模型 71 2.6.1 移動和復制 71 2.6.2 拖拉和旋轉 72 2.6.3 按照樣本生成圖元 73 2.6.4 由對稱映像生成圖元 73 2.6.5 將樣本圖元轉換坐標系 73 2.6.6 實體模型圖元的縮放 74 2.6.7 修改模型(清除和刪除) 75 2.7 幾何模型導入到ANSYS 75 2.7.1 輸入IGES單一實體 76 2.7.2 輸入SAT單一實體 78 2.7.3 輸入SAT實體集合 79 2.7.4 輸入Parasolid單一實體 82 2.8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的建模 83 2.9 本章小結 97
第3章 劃分網格 98 3.1 有限元網格概論 99 3.2 設定單元屬性 99 3.2.1 生成單元屬性表 100 3.2.2 在劃分網格之前分配單元屬性 100 3.2.3 設定單元屬性實例 102 3.3 網格劃分的控制 106 3.3.1 ANSYS網格劃分工具(MeshTool) 107 3.3.2 映射網格劃分中單元的默認尺寸 109 3.3.3 局部網格劃分控制 110 3.3.4 內部網格劃分控制 110 3.3.5 生成過渡棱錐單元 112 3.3.6 將退化的四面體單元轉化為非退化的形式 113 3.3.7 執行層網格劃分 113 3.3.8 網格劃分控制實例 114 3.4 自由網格劃分和映射網格劃分控制 116 3.4.1 自由網格劃分 116 3.4.2 映射網格劃分 117 3.5 給實體模型劃分有限元網格 122 3.5.1 用xMESH命令生成網格 122 3.5.2 生成帶方向節點的梁單元網格 123 3.5.3 在分界線或者分界面處生成單位厚度的界面單元 124 3.6 延伸和掃略生成有限元模型 125 3.6.1 延伸(Extrude)生成網格 125 3.6.2 掃略(VSWEEP)生成網格 127 3.7 修正有限元模型 129 3.7.1 局部細化網格 130 3.7.2 移動和復制節點和單元 132 3.7.3 控制面、線和單元的法向 133 3.7.4 修改單元屬性 134 3.8 編號控制 134 3.8.1 合并重復項 135 3.8.2 編號壓縮 136 3.8.3 設定起始編號 136 3.8.4 編號偏差 137 3.9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模型網格劃分 137 3.10 本章小結 142
第4章 施加載荷 143 4.1 載荷概論 144 4.1.1 什么是載荷 144 4.1.2 載荷步、子步和平衡迭代 145 4.1.3 時間參數 146 4.1.4 階躍載荷與坡道載荷 147 4.2 施加載荷 147 4.2.1 實體模型載荷與有限單元載荷 148 4.2.2 施加載荷 148 4.2.3 利用表格來施加載荷 154 4.2.4 軸對稱載荷與反作用力 156 4.2.5 利用函數來施加載荷和邊界條件 157 4.3 設定載荷步選項 159 4.3.1 通用選項 159 4.3.2 非線性選項 162 4.3.3 動力學分析選項 162 4.3.4 輸出控制 163 4.3.5 Biot-Savart選項 164 4.3.6 譜分析選項 165 4.3.7 創建多載荷步文件 165 4.4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模型載荷施加 166 4.5 本章小結 169
第5章 求解 170 5.1 求解概論 171 5.1.1 使用直接求解法 172 5.1.2 使用稀疏矩陣直接解法求解器 172 5.1.3 使用雅克比共軛梯度法求解器 172 5.1.4 使用不完全分解共軛梯度法求解器 173 5.1.5 使用預條件共軛梯度法求解器 173 5.1.6 使用自動迭代解法選項 174 5.1.7 獲得解答 175 5.2 利用特定的求解控制器來指定求解類型 175 5.2.1 使用Abridged Solution菜單選項 176 5.2.2 使用求解控制對話框 176 5.3 多載荷步求解 178 5.3.1 多重求解法 178 5.3.2 使用載荷步文件法 178 5.3.3 使用數組參數法(矩陣參數法) 179 5.4 重新啟動分析 180 5.4.1 重新啟動一個分析 181 5.4.2 多載荷步文件的重啟動分析 184 5.5 預測求解時間和估計文件大小 186 5.5.1 估計運算時間 186 5.5.2 估計文件的大小 187 5.5.3 估計內存需求 187 5.6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模型求解 187 5.7 本章小結 188
第6章 后處理 189 6.1 后處理概述 190 6.1.1 后處理 190 6.1.2 結果文件 191 6.1.3 后處理可用的數據類型 191 6.2 通用后處理器(POST1) 191 6.2.1 將數據結果讀入數據庫 192 6.2.2 列表顯示結果 198 6.2.3 圖像顯示結果 205 6.2.4 映射結果到某一路徑上 211 6.2.5 表面操作 217 6.2.6 將結果旋轉到不同坐標系中顯示 220 6.3 時間歷程后處理(POST26) 221 6.3.1 定義和儲存POST26變量 222 6.3.2 檢查變量 224 6.3.3 POST26后處理器的其他功能 226 6.4 實例導航——齒輪泵齒輪模型結果后處理 227 6.5 本章小結 234
第2篇 專題實例篇
第7章 靜力學分析 238 7.1 靜力分析介紹 239 7.1.1 結構靜力分析簡介 239 7.1.2 靜力分析的類型 240 7.1.3 靜力分析基本步驟 240 7.2 實例導航——聯軸體的靜力分析實例 241 7.2.1 問題描述 241 7.2.2 建立模型 242 7.2.3 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246 7.2.4 查看結果 249 7.2.5 命令流實現 254 7.3 實例導航——鋼桁架橋靜力受力分析 259 7.3.1 問題描述 260 7.3.2 建立模型 260 7.3.3 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268 7.3.4 查看結果 269 7.3.5 命令流實現 273 7.4 本章小結 276
第8章 模態分析 277 8.1 模態分析概論 278 8.2 模態分析的基本步驟 278 8.2.1 建立模型 278 8.2.2 加載及求解 279 8.2.3 擴展模態 282 8.2.4 觀察結果和后處理 283 8.3 實例導航——結構模態分析實例 284 8.3.1 分析問題 285 8.3.2 建立模型 285 8.3.3 進行模態設置、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292 8.3.4 查看結果 296 8.3.5 命令流實現 300 8.4 實例導航——鋼桁架橋模態分析 310 8.4.1 問題描述 310 8.4.2 模態分析操作方法 310 8.4.3 命令流實現 316 8.5 本章小結 319
第9章 諧響應分析 320 9.1 諧響應分析概論 321 9.1.1 完全法(Full Method) 322 9.1.2 減縮方法(Reduced Method) 322 9.1.3 模態疊加法(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322 9.1.4 幾種方法的共同局限性 323 9.2 諧響應分析的基本步驟 323 9.2.1 建立模型(前處理) 323 9.2.2 加載和求解 324 9.2.3 觀察模型(后處理) 329 9.3 實例導航——彈簧質子系統的諧響應分析 331 9.3.1 問題描述 331 9.3.2 建立模型 332 9.3.3 分析模型 336 9.3.4 觀察結果 339 9.3.5 命令流方式 342 9.4 實例導航——吉他的諧響應分析 343 9.4.1 分析問題 343 9.4.2 建立模型 344 9.4.3 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349 9.4.4 查看結果 356 9.4.5 命令流方式 359 9.5 本章小結 360
第10章 非線性分析 361 10.1 非線性分析概論 362 10.1.1 非線性行為的原因 362 10.1.2 非線性分析的基本信息 363 10.1.3 幾何非線性 365 10.1.4 材料非線性 366 10.1.5 其他非線性問題 370 10.2 非線性分析的基本步驟 370 10.2.1 前處理(建模和分網) 371 10.2.2 設置求解控制器 371 10.2.3 設定其他求解選項 373 10.2.4 加載 374 10.2.5 求解 375 10.2.6 后處理 375 10.3 實例導航——螺栓的蠕變分析 376 10.3.1 問題描述 376 10.3.2 建立模型 377 10.3.3 設置分析并求解 380 10.3.4 查看結果 383 10.3.5 命令流實現 385 10.4 實例導航——材料非線性分析實例 386 10.4.1 分析問題 386 10.4.2 建立模型 387 10.4.3 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391 10.4.4 查看結果 393 10.4.5 命令流實現 397 10.5 本章小結 400
第11章 結構屈曲分析 401 11.1 結構屈曲概論 402 11.2 結構屈曲分析的基本步驟 402 11.2.1 前處理 402 11.2.2 獲得靜力解 403 11.2.3 獲得特征值屈曲解 403 11.2.4 擴展解 405 11.2.5 后處理(觀察結果) 406 11.3 實例導航——桁架結構屈曲分析 406 11.3.1 問題描述 407 11.3.2 建立模型 407 11.3.3 求解 412 11.3.4 查看結果 416 11.3.5 命令流實現 421 11.4 本章小結 425
第12章 譜分析 426 12.1 譜分析概論 427 12.1.1 響應譜 427 12.1.2 動力設計分析方法(DDAM) 427 12.1.3 功率譜密度(PSD) 427 12.2 譜分析的基本步驟 428 12.2.1 前處理 428 12.2.2 模態分析 428 12.2.3 譜分析 429 12.2.4 擴展模態 431 12.2.5 合并模態 432 12.2.6 后處理 434 12.3 實例導航——支撐平板的動力效果分析 435 12.3.1 問題描述 435 12.3.2 建立模型 436 12.3.3 進行分析 444 12.3.4 后處理 455 12.3.5 命令流實現 458 12.4 本章小結 460
第13章 瞬態動力學分析 461 13.1 瞬態動力學概論 462 13.1.1 完全法(Full Method) 462 13.1.2 模態疊加法(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463 13.1.3 減縮法(Reduced Method) 463 13.2 瞬態動力學的基本步驟 463 13.2.1 前處理(建模和分網) 464 13.2.2 建立初始條件 464 13.2.3 設定求解控制器 465 13.2.4 設定其他求解選項 467 13.2.5 施加載荷 467 13.2.6 設定多載荷步 468 13.2.7 瞬態求解 469 13.2.8 后處理 469 13.3 實例導航——瞬態動力學分析實例 471 13.3.1 分析問題 471 13.3.2 建立模型 472 13.3.3 進行瞬態動力分析設置、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476 13.3.4 查看結果 481 13.3.5 命令流實現 483 13.4 本章小結 485
第14章 接觸問題分析 486 14.1 接觸問題概論 487 14.1.1 一般分類 487 14.1.2 接觸單元 487 14.2 接觸分析的步驟 488 14.2.1 建立模型,并劃分網格 489 14.2.2 識別接觸對 489 14.2.3 定義剛性目標面 490 14.2.4 定義柔性體的接觸面 491 14.2.5 設置實常數和單元關鍵點 493 14.2.6 控制剛性目標的運動 493 14.2.7 給變形體單元施加必要的邊界條件 494 14.2.8 定義求解和載荷步選項 494 14.2.9 求解 495 14.2.10 檢查結果 495 14.3 實例導航——陶瓷套管的接觸分析 496 14.3.1 問題描述 496 14.3.2 建立模型并劃分網格 497 14.3.3 定義邊界條件并求解 503 14.3.4 后處理 508 14.3.5 命令流實現 512 14.4 本章小結 518
第15章 優化設計 519 15.1 優化設計概論 520 15.2 優化設計的基本步驟 522 15.2.1 生成分析文件 522 15.2.2 建立優化過程中的參數 525 15.2.3 進入OPT處理器,指定分析文件 526 15.2.4 指定優化變量 526 15.2.5 選擇優化工具或優化方法 526 15.2.6 指定優化循環控制方式 527 15.2.7 進行優化分析 528 15.2.8 查看設計序列結果 529 15.3 實例導航——框架結構的優化設計 530 15.3.1 問題描述 530 15.3.2 建立模型 531 15.3.3 求解 534 15.3.4 優化設計 536 15.3.5 查看優化結果 541 15.3.6 命令流實現 545 15.4 本章小結 550 |
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