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RFID原理與技術(第2版) ( 簡體 字) |
作者:高建良,賀建? | 類別:1. -> 通信技術 -> 無線通訊 -> RFID |
譯者: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3dWoo書號: 45712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缺書】 NT售價: 195 元 |
出版日:1/1/2017 |
頁數:212 |
光碟數:0 |
|
站長推薦: |
印刷:黑白印刷 | 語系: ( 簡體 版 ) |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
ISBN:9787121303616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序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信號在空間耦合實現無接觸的信息傳輸,并通過所傳輸的信息自動識別目標對象的技術。RFID系統如同物聯網的觸角,使得自動識別物聯網中的每一個物體成為可能,是構建物聯網的基礎。各高等院校也都將射頻識別技術列為物聯網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可見物聯網RFID技術的重要性。 本書從一個全新的體系介紹物聯網RFID的原理與技術。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共12章,從射頻識別的“射頻”,到射頻識別的“識別”,最后以“應用”結尾。這三部分內容自底向上自成體系,不僅可以高屋建瓴地從全局角度掌握RFID技術,也可以方便地對每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學習。 第一部分包含第1∼3章,講述射頻識別中的“射頻”部分。本書首次將射頻電路知識(傳輸線理論、諧振電路和天線基礎)作為射頻識別的基礎進行了介紹,這將使得沒有射頻電路基礎的讀者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射頻識別。 其中,第1章為傳輸線理論,介紹射頻電路中的基本概念—傳輸線,這一章是本書中獨立性最大的一章,讀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學習本章內容。第2章為諧振電路,主要介紹串聯諧振和并聯諧振,是后續章節介紹RFID通信過程的理論基礎。第3章為天線基礎,介紹RFID系統常用的天線及天線的電參數。 第二部分包含第4∼9章,講述射頻識別中的“識別”部分,重點介紹射頻識別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電子標簽、讀寫器),以及讀寫器與電子標簽的通信技術(編碼與調制技術、防碰撞技術和安全技術)。 其中,第4章為物聯網RFID系統概述,講述RFID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5章和第6章分別為電子標簽和讀寫器,介紹它們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第7章介紹讀寫器與電子標簽之間進行通信的重要步驟—編碼與調制。第8章和第9章分別講述RFID通信中的關鍵問題—防碰撞技術和安全技術。 第三部分包含第10∼12章,講述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 其中,第10章為RFID標準,介紹RFID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標準化。第11章介紹物聯網的典型架構—EPC系統,該系統可在RFID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全球互連的物聯網。第12章介紹RFID在四個不同領域的典型應用實例。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深入淺出、重點突出、簡明扼要,盡可能方便不同專業背景和知識層次的讀者閱讀。本書配套的課件資料可從www.hxedu.com.cn(華信教育資源網)免費下載。 另外,本書部分內容參考了大量公開資料和網絡上的資源,對他們的工作致以深切的謝意。需要指出的是,物聯網工程專業是一個全新的專業,因此要編寫一本完美的物聯網RFID教材絕非易事。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或者錯誤,希望廣大讀者不吝賜教。如有任何建議、意見或者疑問,請及時聯系作者,以期在后續版本中改進和完善。
編 者 2016年11月 |
內容簡介:本書是依托中南大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的建設,結合國內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情況編寫的。本書從一個全新的體系介紹物聯網RFID的原理與技術,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共12章,涉及從射頻識別的“射頻”(包括傳輸線理論、諧振電路、天線基礎),到射頻識別的“識別”(包括RFID系統的讀寫器和電子標簽,以及讀寫器與電子標簽之間的通信技術:編碼與調制技術、防碰撞技術和安全技術),最后以“應用”結尾(包括RFID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標準化,基于RFID的典型物聯網架構——EPC系統,以及RFID技術在四個不同領域的應用實例)。這三部分內容自底向上自成體系,不僅可以高屋建瓴地從全局角度掌握RFID技術,也可以方便地對每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學習。 |
目錄:第1章 傳輸線理論 (1) 1.1 認識傳輸線 (1) 1.1.1 長線的含義 (1) 1.1.2 傳輸線的構成 (2) 1.1.3 傳輸線舉例 (2) 1.2 傳輸線等效電路表示法 (3) 1.3 傳輸線方程及傳輸線特征參數 (4) 1.3.1 一般傳輸線方程—基爾霍夫定律表示式 (5) 1.3.2 特性阻抗 (7) 1.3.3 傳播常數 (8) 1.4 均勻無耗傳輸線工作狀態分析 (8) 1.5 本章小結 (10) 思考與練習 (10) 第2章 諧振電路 (11) 2.1 串聯諧振電路 (11) 2.1.1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條件 (11) 2.1.2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特性 (13) 2.1.3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曲線和通頻帶 (16) 2.1.4 串聯諧振電路的有載品質因數 (17) 2.1.5 串聯諧振電路在RFID中的應用 (18) 2.2 并聯諧振電路 (18) 2.2.1 并聯諧振電路的組成 (18) 2.2.2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條件 (19) 2.2.3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特性 (19) 2.2.4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曲線和通頻帶 (21) 2.2.5 并聯諧振電路的有載品質因數 (21) 2.2.6 并聯諧振電路在RFID中的應用 (22) 2.3 傳輸線諧振電路概述 (24) 2.4 本章小結 (24) 思考與練習 (26) 第3章 天線基礎 (28) 3.1 天線概述 (28) 3.1.1 天線的定義 (28) 3.1.2 天線的分類 (29) 3.2 基本振子的輻射 (29) 3.2.1 電基本振子的輻射 (29) 3.2.2 磁基本振子的輻射 (31) 3.3 天線的電參數 (32) 3.3.1 天線的效率 (32) 3.3.2 輸入阻抗 (33) 3.3.3 頻帶寬度 (33) 3.3.4 方向圖 (33) 3.3.5 天線的增益 (35) 3.3.6 極化特性 (35) 3.4 RFID系統常用天線 (36) 3.4.1 對稱振子天線 (36) 3.4.2 引向天線 (37) 3.4.3 微帶天線 (38) 3.5 不同頻段的RFID天線技術 (39) 3.5.1 低頻和高頻RFID天線技術 (39) 3.5.2 微波RFID天線技術 (40) 3.6 本章小結 (41) 思考與練習 (42) 第4章 物聯網RFID系統概論 (43) 4.1 自動識別技術簡介 (43) 4.1.1 條形碼 (43) 4.1.2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45) 4.1.3 射頻識別(RFID) (45) 4.2 射頻識別系統組成 (47) 4.3 RFID系統的分類 (48) 4.4 RFID系統使用的頻率 (50) 4.5 本章小結 (52) 思考與練習 (52) 第5章 電子標簽 (53) 5.1 智能卡與電子標簽 (53) 5.1.1 磁卡 (53) 5.1.2 IC卡 (54) 5.1.3 電子標簽 (55) 5.2 電子標簽的類別 (56) 5.2.1 工作方式類別 (56) 5.2.2 可讀寫性類別 (57) 5.2.3 工作頻率類別 (58) 5.3 電子標簽的組成結構 (60) 5.3.1 電子標簽的天線 (60) 5.3.2 電子標簽的芯片 (63) 5.4 電子標簽的封裝 (66) 5.4.1 電子標簽的封裝加工 (66) 5.4.2 電子標簽的封裝形式 (66) 5.5 一種典型的電子標簽(S50卡) (69) 5.5.1 內部結構與工作過程 (69) 5.5.2 存儲器組織與訪問控制 (71) 5.6 RFID電子標簽的問題及趨勢 (73) 5.7 本章小結 (75) 思考與練習 (76) 第6章 RFID讀寫器 (77) 6.1 讀寫器的基本原理 (77) 6.1.1 讀寫器的基本功能 (77) 6.1.2 讀寫器的工作過程 (78) 6.2 讀寫器的基本構成 (79) 6.2.1 射頻模塊 (79) 6.2.2 邏輯控制模塊 (81) 6.2.3 天線模塊 (81) 6.3 讀寫器的結構形式 (82) 6.3.1 固定式讀寫器 (82) 6.3.2 便攜式讀寫器 (84) 6.4 讀寫器管理技術 (85) 6.4.1 讀寫器管理協議 (85) 6.4.2 多讀寫器組網技術 (86) 6.4.3 讀寫器發展趨勢 (87) 6.4 本章小結 (88) 思考與練習 (88) 第7章 編碼與調制 (89) 7.1 RFID系統的通信過程 (89) 7.2 RFID信源編碼方法 (91) 7.3 差錯控制編碼(信道編碼) (95) 7.3.1 差錯控制編碼的相關概念 (95) 7.3.2 常用的差錯控制編碼 (96) 7.4 RFID系統調制方法 (101) 7.4.1 振幅鍵控 (102) 7.4.2 頻移鍵控 (104) 7.4.3 相移鍵控 (105) 7.4.4 副載波調制 (106) 7.5 RFID系統的耦合方式與調制 (107) 7.5.1 電感耦合與負載調制 (108) 7.5.2 電磁反向散射耦合與調制 (110) 7.6 本章小結 (112) 思考與練習 (113) 第8章 RFID防碰撞技術 (114) 8.1 RFID系統中的碰撞與防碰撞 (114) 8.1.1 RFID系統中的碰撞 (114) 8.1.2 RFID系統中防碰撞算法分類 (115) 8.2 ALOHA算法 (117) 8.2.1 純ALOHA算法 (118) 8.2.2 時隙ALOHA算法 (119) 8.2.3 幀時隙ALOHA算法 (120) 8.2.4 動態幀時隙ALOHA算法 (121) 8.3 二進制樹形搜索算法 (122) 8.3.1 二進制樹形搜索 (122) 8.3.2 動態二進制樹形搜索 (127) 8.3.3 基于隨機數和時隙的二進制樹形搜索 (129) 8.4 本章小結 (131) 思考與練習 (131) 第9章 RFID系統的安全 (132) 9.1 RFID系統面臨的安全攻擊 (132) 9.2 RFID系統安全解決方案 (133) 9.2.1 物理方法 (134) 9.2.2 邏輯方法 (134) 9.3 智能卡的安全問題 (137) 9.3.1 影響智能卡安全的基本問題 (137) 9.3.2 物理安全 (138) 9.3.3 邏輯安全 (139) 9.4 本章小結 (142) 思考與練習 (142) 第10章 物聯網RFID標準 (143) 10.1 RFID標準概述 (143) 10.1.1 RFID國際標準化機構 (143) 10.1.2 RFID標準體系 (145) 10.1.3 RFID標準多元化的原因 (146) 10.2 ISO/IEC的相關標準 (147) 10.2.1 ISO/IEC的標準體系 (147) 10.2.2 非接觸式IC卡國際標準(ISO/IEC 14443) (147) 10.2.3 空中接口通信協議標準(ISO/IEC 18000) (153) 10.3 EPC的相關標準 (155) 10.3.1 EPCglobal的RFID標準體系 (155) 10.3.2 EPCglobal與ISO/IEC RFID標準之間的關系 (158) 10.4 本章小結 (159) 思考與練習 (160) 第11章 物聯網的典型架構——EPC系統 (161) 11.1 RFID系統應用類型 (161) 11.1.1 開放式RFID系統 (162) 11.1.2 非開放式RFID系統 (162) 11.1.3 基于EPC的開放式RFID系統 (162) 11.2 EPC系統的組成 (163) 11.2.1 EPC系統與物聯網 (163) 11.2.2 EPC系統構成 (164) 11.2.3 EPC系統的特點 (166) 11.3 EPC編碼體系 (166) 11.3.1 EPC編碼原則 (166) 11.3.2 EPC編碼的結構 (167) 11.3.3 EPC編碼的類型 (169) 11. 4 EPC信息網絡系統 (171) 11.4.1 Savant中間件 (171) 11.4.2 對象名稱解析服務 (172) 11.4.3 EPC信息服務 (175) 11.5 本章小結 (177) 思考與練習 (177) 第12章 RFID的應用實例 (178) 12.1 RFID在防偽領域的應用 (178) 12.1.1 RFID在票券防偽中的應用 (179) 12.1.2 RFID在貴重商品防偽中的應用 (180) 12.2 RFID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 (183) 12.2.1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門禁系統 (183) 12.2.2 RFID在礦井安全中的應用 (184) 12.2.3 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 (186) 12.3 RFID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 (187) 12.3.1 RFID在醫療衛生行業中的應用概述 (188) 12.3.2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醫護系統 (189) 12.4 RFID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 (191) 12.4.1 基于RFID技術的不停車收費系統 (191) 12.4.2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公交系統 (193) 12.5 本章小結 (195) 思考與練習 (195) 參考文獻 (196) |
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