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UI設計師:每一次思考,都是對自己更好的完善 ( 簡體 字) |
作者:顏偉 | 類別:1. -> 程式設計 -> UI/UX |
譯者: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3dWoo書號: 49036 詢問書籍請說出此書號!【缺書】 NT售價: 395 元 |
出版日:5/1/2018 |
頁數:228 |
光碟數:0 |
|
站長推薦:  |
印刷:全彩印刷 | 語系: ( 簡體 版 ) |
|
加入購物車 │加到我的最愛 (請先登入會員) |
ISBN:9787121336416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目錄 | 序 |
(簡體書上所述之下載連結耗時費功, 恕不適用在台灣, 若讀者需要請自行嘗試, 恕不保證) |
作者序: |
譯者序: |
前言:“設計師”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稱呼。從專業屬性上看,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設計師類型,如平面設計師、工業設計師、建筑設計師、媒體設計師、用戶界面設計師等,但其本質都是立足于不同行業,通過設計的思維和手段,滿足需求,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過去二十年,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體驗成為衡量設計價值的核心指標之一,也產生了更細分領域的設計職能崗位。交互設計師、視覺界面設計師、動效設計師、用戶研究員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設計部門職能架構的標準配置。從專業角度來說,每一類設計師既要有各自專業領域的縱向深度,同時也需要跨領域的協同認知廣度。不論如何將設計領域進行劃分,設計的本質不會改變。作為一門科技與人文相融合的交叉應用學科,設計師始終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在人文和科技之間不停地尋求平衡,既要善用科技,也要能夠啟發科技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設計師具備極強的學習和融會貫通不同領域觀念和知識的能力。例如,自2016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于技術架構的業務應用的探討層面,更側重于機器端的能力拓展,而用戶端感知不足,也沒有誕生現象級的產品。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設計應該能夠在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各行業內,深入理解每個階段技術發展的邊界,一方面在技術邊界內運用更自然的人機交互模式,為用戶提供最佳的體驗。另一方面,也要能夠運用自己專業領域的洞察和理解,和科學家一起將用戶的需求解構成更合理的技術架構,啟發新的研究方向,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我個人的觀點是:每個領域的設計師都應該具備類似的價值衡量標準,即格局和判斷力。格局決定設計師能看多遠,能夠擁抱多大的變化。判斷力則是能夠基于自己每個階段的積累,越來越準確地判斷行業的趨勢和學習的方向,以此來決策自己的職業走向。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當前這些設計師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和設計手段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不具備足夠的格局觀和判斷力,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則遲早會被時代淘汰。 本書的作者顏偉是一名年輕的新銳設計師,在愛奇藝用戶體驗設計中心工作了三年多,這三年中可以看到他每一步的成長,都是建立在不間斷的思考與實踐的迭代過程中,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用心總結自己每一步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最終在這樣一個時間點匯集成了這本書。雖然在漫長的設計職業生涯里,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作為一位熱愛這個行業的設計師,每一個階段的總結都是很有價值的,既是對自己不同成長階段的總結,也是和行業同僚的一次交流,同時對新入行的設計師也有借鑒意義。 李威 愛奇藝用戶體驗中心設計總監 2018年2月4日 |
內容簡介:在互聯網產品部,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久經沙場的老手,都會被“常識”限制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角度。在真實的世界,達成目標的方式從來都不止一種。然而,很多時候由于“獨木橋”上的人比較多,大家都涌向了獨木橋,忽略了附近的康莊大道。 筆者在書中想向大家揭示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無比重要的事。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不僅能獲得更多抵達目標的方式。還能讓“新人”在未來的工作更加順暢,讓“老人”突破原本難以逾越的職業天花板。 書中還講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并非是一時性的,可能再過5年、10年,依然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這本書不僅對UI設計師有所幫助,還能對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甚至程序員都有所幫助。 |
目錄:推薦序 前? 言 第一章? 概述? /? 001 一場冒險? /? 003 興趣驅不動? /? 005 高薪挖人? /? 006 工作內容? /? 008 職能的演變? /? 009 紅利期結束? /? 011 第二章? 陷阱? /? 013 陷阱一:追求速成? /? 015 陷阱二:缺乏縱深? /? 017 陷阱三:依賴意志? /? 019 本章小結? /? 020 第三章? 精進? /? 021 好用優于好看? /? 023 規范是入門的捷徑? /? 026 探究背后的思考?? /? 030 學習工匠之心? /? 031 本章小結? /? 032 第四章? 創新? /? 033 重識創新? /? 035 創新危機? /? 038 掌握創新? /? 042 本章小結? /? 045 第五章? 范例? /? 047 思考價值? /? 050 統一性? /? 052 線面差異? /? 055 本章小結? /? 058 第六章? 價值? /? 059 行業的迷茫? /? 061 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 064 戰略能力? /? 065 產品能力? /? 069 營銷能力? /? 073 研發能力? /? 076 本章小結? /? 077 第七章? 協作? /? 079 清除阻礙? /? 081 靈活溝通? /? 085 合作要訣? /? 090 本章小結? /? 094 第八章? 適配? /? 095 知識盲區? /? 097 基礎概念? /? 099 四大背景? /? 104 適配方法? /? 110 適配標注? /? 119 本章小結? /? 141 第九章? 驗收? /? 143 必要環節? /? 145 持續改進? /? 147 六大常見問題? /? 151 減少紕漏? /? 158 本章小結? /? 162 第十章? 未來? /? 163 制造到創造? /? 165 約束到自由? /? 170 危機到重生? /? 173 本章小結? /? 178 附 錄 A? 倍率對比? /? 179 附 錄 B? 簡述iPhone X 適配? /? 189 后? ? 記? 長跑? /? 202 注? ? 釋? /? 207 參考文獻? /? 211 致? ? 謝? /? 212 |
序: |